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在东亚地区的破灭

作者作者

摘 要:在西方国际关系理念没有冲击传统东亚国际关系之前,维持东亚秩序的主要依靠「封贡体系」观。位于东亚大陆边缘的日本与传统东亚秩序长期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并且试图挑战「封贡体系」。自唐朝至清朝,日本在向中国学习的同时,也对中国形成挑战。这正是「大东亚共荣圈」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从 1894 年到 1945 年,日本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将日本建国伊始的「八纮一宇」精神发挥到极致,并成功置换了中国的「封贡体系」。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的同时也标志着「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

关键词: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地区秩序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5.087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的亚太地区政治主张:通过政治与军事手段,统合东亚、东北亚、南亚、大洋洲等地区,建立日本领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联合体。1940 年 7 月 26 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出台「基本国策要纲」,其中提到要以「八纮一宇这一建国伊始的伟大精神」为基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0 年 8 月 1 日,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帝国设立的「生存圈」,即以东亚作为中心设立的势力范围。

「大东亚共荣圈」其建设的基本理念历史久远,源自于日本建国伊始的「八纮一宇」精神。它是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核心概念,是神武天皇东征西讨后,所立「大和朝廷」文书的主旨反映。它的本义是指:使天下与日本合为一家。日本历代政治家,都秉持这一思想。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伴随资本主义道路的建设,日本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使其国际地位跳跃式上升,直至 20 世纪 40 年代,其战争带来的结果达到了峰值。「大东亚共荣圈」政策已正式被确定为日本的基本国策。

1 古代中日战争和「大东亚共荣圈」战略雏形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既有和平往来也有战争厮杀。每次重要的战争都改变了双方的地位。在古代,中日双方较大规模的战争有两次。

第一次中日战争发生在公元 663 年的白江村之战。此战因朝鲜半岛事务而起。当时的朝鲜半岛,并没有统一,而是形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都想统一朝鲜半岛,但又势均力敌,不借助外力,根本无法消灭对方。公元 660 年,高句丽与百济再次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助,唐高宗派兵援助。10 日之内,灭亡了百济,唐朝在百济设立了 5 个督府。

为了保住日本在朝鲜半岛势力,日本很快做出了出兵援助的决定。公元 663 年 6 月,日本天智天皇派将军毛野稚子等率军 2.7 万向新罗发起进攻。唐、新水军 27 日在白江口与日本水军相遇,唐朝大败日军。此战的结果,使日本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此后近一千多年,中日关系基本是友好的。

第二次中日战争是以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为导火索。在丰臣秀吉掌权期间,基本结束了战国时代,统一了日本。丰臣秀吉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物, 1578 年丰臣秀吉奉织田信长之命率兵讨伐播磨国时就曾说:「图朝鲜,窥中华,此乃臣之宿志。」他甚至想吞并中国,在 1587 年写给爱妾浅野氏的信里说道:「在我有生之年,势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丰臣秀吉虽说统一了日本,但是地方上的大名并非真心诚意臣服。为了巩固自己与各大名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缓和并转嫁国内矛盾,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认为这样可以让各大名真心臣服于他。

战争从 1592 年至 1598 年,持续了 6 年之久,最终以中朝联军胜利告终。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意图,是要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地区秩序。

这实际上是对日本建国伊始「八纮一宇精神」的恶意延续,也是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此后的吉田松阴、福泽谕吉、明治天皇、伊藤博文、近卫文磨等日本政治家及思想家的对外战略不同程度地受到丰臣秀吉的影响。

明朝抗倭援朝战争的结果,使中日关系又维持了近 300 年的和平时期。19 世纪中叶,当西方殖民者侵略中日两国的时候,中日两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2 「大东亚共荣圈」战略在东亚地区的渗透

2.1 尊王攘夷与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但是这一状态在 1853 年被美国打破。1853 年 7 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日本被迫在 1854 年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自此,日本放弃了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条约的签订,在日本掀起了轩然大波,全国上下对幕府产生了怨恨,认为幕府无能。特别是 1858 年日本与西方列强签订《安政条约》以后,危机感和民族感逐渐使日本民众认为要推翻幕府的统治,「尊王攘夷」的思想和舆论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

德川幕府陷入了统治危机,1867 年 10 月,德川庆喜将政权归还天皇。至此,日本维持了 700 多年的幕府和朝廷的两级统治宣告结束。

1867 年,明治天皇继位,宣称「开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1868 年,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敕令,对日本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伴随综合国力的上升,再次激发了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野心,决心在东亚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地区秩序。

2.2 迈出第一步,吞并琉球

1871 年在台湾南部牡丹社附近发生的琉球船难民被误杀事件,给日本吞并琉球提供了绝好的借口。当时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后,国力虚空,内政不稳,这给日本提供了良好的侵略时机。1875 年清朝同治皇帝病逝,光绪皇帝继位,日本利用清政府皇位交替之际,开始明目张胆地加速推行吞并琉球的行动。

日本于 1875 年派兵去琉球,责令琉球放弃对中国的朝贡,「为对中国朝贡而派遣使节及庆贺清帝即位等惯例,一概废止、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归设在厦门的日本领事管辖,琉球与中国今后之交涉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1876 年日本强行接管了琉球的司法权与警察权,琉球王国名存实亡。1879 年日本政府下令废藩置县,对琉球实行吞并。

2.3 进一步制造罪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朝合并

尽管在丰臣秀吉之后,日本没有发动大的对外侵略战争,但丰臣秀吉的侵略扩张思想由一群知识分子所继承。幕府时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本多利明的「殖民扩张论」、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论」、吉田松阴的「东西补偿论」等等。这些思想既继承了丰臣秀吉等人的侵略野心,也对后来的日本政客及具有侵略扩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借鉴和指引。如「海外雄飞论」就是对丰臣秀吉「誓于有生之年将唐土纳入我之版图」狂妄扩张设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明治维新以后,在知识分子的扩张鼓吹下以及在日本明治政府的「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日本开始大量扩军和建立战舰等,最终在 1882 年形成了长达 10 年的所谓的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的「国运相赌」的军事增长竞赛,为日后的对外侵略打下了军事基础。

1894 年 5 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镇压。而日本也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派军队前往朝鲜,并在 1894 年 7 月 25 日突袭了清朝的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的结果是日胜清败,清朝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其中一条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朝鲜失去了清朝的保护,为日本吞并朝鲜埋下了隐患。

甲午战争打破了东亚的地区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走向瓦解,日本的国际地位一跃而上,在这一地区实现了长期以来的愿望,成为近代东亚地区的领导国。此外,大量的战争赔款使日本有经济实力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

随着日本实力的增长,日本和俄国在我国东北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并在 1904 年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惨败。这一战不仅使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东北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日俄战争后,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日本趁势于 1905 年 11 月 17 日和 1907 年 7 月 24 日先后强迫朝鲜签订《日朝协约》,把朝鲜置于自己的监督之下,为日本吞并朝鲜迈开了重要的一步。1910 年 6 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对韩国施政方针》,加强了对朝鲜的监督和控制,接着,日本又以实行「日韩合并」为由,正式吞并朝鲜。1910 年 8 月,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这个条约完全剥夺了朝鲜的独立和主权,自此,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4 全方位的恶意扩张:1914—1945 年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通过吞并琉球、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吞并朝鲜等一系列军事措施,逐渐成为东亚地区强国。日本屡次从战争中获取利益,刺激了其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发动新一轮战争储备了力量。

1914 年一战爆发,欧洲主要列强都被卷入了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认为这是一个扩大在东亚影响力的绝好机会。1914 年 8 月,日本参谋次长明石元二郎中将提出了「满蒙合并」的方针。8 月 23 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日本为了得到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于 1915 年 1 月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虽说袁世凯在舆论的压力下,拒绝了「二十一条」,但是,在日本的威逼之下,签订了《民四条约》,取得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利益。

1932 年 3 月 9 日伪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仪成了他们建立傀儡政府的代理人,定都长春,「伪满」成为日本扩大侵略中国的军事基地。

1937 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使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日本陷入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战争结束的日子遥遥无期,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有限,对华战争已经力不从心。再加上,当时美国对轴心国采取了石油、钢铁等禁运措施。于是,日本推行了其所谓的「南进」政策,与美国一较高低。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成功占领了珍珠港,为了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下一个目标就是东南亚,正是日本的这种狂热的侵略政策,导致了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1942 年 1 月,时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国会演说中将「大东亚共荣圈」的根本方针阐述为「扎根于建国以来的伟大精神,使大东亚各国、各民族各得其所,以帝国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共存共荣的秩序」。这一主张被当作大东亚建设审议会的根本方针加以采用。事实证明,日本的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对自己实力的错误预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被美国单独占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

3 结论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就是一个空空的「美梦」,是恶意战争的外衣,给东亚地区制造了严重的灾难,其「美梦」的破灭无疑给其一个沉重的反击!

参考文献

[1] 乔柯.试析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渊源」[D].北京:外交学院,2018.

[2]安达宏昭,张敏.「大东亚共荣圈」论[J].南开日本研究,2016.

[3]大久保由里.「大东亜共栄圏」研究における「南方·南洋」の可能性―南方国策移民の研究史整理として―」[J].日本女子大学纪要,人间社会学部,2015.

[4]游国龙.序列意识与大东亚共荣圈——对二战时期日本国家行为的心理文化学解读[J].日本学刊,2013,(3):122.

[5]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20.

[6]雪珥.帝国政改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M].北京:线装书局,2012:185.

[7]陈文艺.近代国际关系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328.

[8]安达宏昭,张敏.「大东亚共荣圈」论[J].南开日本研究,2016:346.


作者 姚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