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风波凸显日本政治沉沦

作者
作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告别此前黄金十年时代,进入动荡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实属必然:日本对战争怀有深刻内疚感而对华友好的老一辈政治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日本泡沫破裂进入经济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冷战结束后追随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这一时期,不管中日关系如何起伏,均是有迹可寻,有由可踪。然而,发生在今天的钓鱼岛意外,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不得解。
  日本政局自小泉首相之后,就再也没有稳定过。三年以来换了5个首相。如此频繁的政局更替,一方面显示日本缺乏有能力的政治人才,另一方面也显示日本可能处于自民党一党制真正终结的大变动的前夜。政局的紊乱往往影响到内政和外交。鸠山由纪夫担任首相之初颇有弃美迎华之势,结果引发外交一片混乱,最后辞职被菅直人取代。菅直人上台以后,虽然对外以不变应万变,但由于民主党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失败,导致政局几乎乱成了一锅粥。 菅直人更由于经济毫无起色:公债竟高达GDP总量的200%,高居全球第一、日元升值、股票下跌、经济复苏可能夭折等,处于内忧外患、腹背受敌、支持率大跌极度困难的境地。从逻辑上讲,日本政府是绝不希望外交上再出现任何风波的。
  然而,恰在此时,钓鱼岛这一高度敏感的区域,竟然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日方居然破先例的登船、扣人,引爆空前外交危机。
  客观讲,作为存在主权争议而且已经公开化的钓鱼岛,对中日双方都是一个极难处理的难题。由于主权的唯一性,中日双方不管怎样解决都难有双赢的结果。考虑到双方实力对比、共同经贸利益的重要性、美国、朝鲜等的外在因素,搁置、淡化是目前唯一的理性选择。至于日本一方,由于处于特殊的政经困难时期,更应该冷静应对。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
  从首相菅直人的逻辑上讲,他绝不希望在此时出现外交冲突。所以日本海上安保厅的两艘巡逻船与一艘中国福建省渔船发生碰撞后,安保厅官员登上、控制中国渔船,而且以日本的国内法为依据,扣押渔船、逮捕船长詹其雄——开创中日领土争端以来逮捕中国公民的先例——是极其不符常规的。更为出奇的是,仅仅一天之后,丝毫还不嫌乱的日本居然又扣留了一艘中国台湾渔船。
  围绕钓鱼岛,中日之间一直都在博弈,但各自都有一个底线。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所以双方虽然都宣称拥有主权,但都不派兵进驻,也尽量避免官方机构直接登岛。所以这次日本保安厅出格表演,可能并不意味着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而是政府控制力的丧失。
  面对危机,菅直人政府却无法立即回应和解决,而由中国出手解决问题,原因很简单,如果9月14日开始的选举他失败了,这个烫手山芋就交给继任者。如果胜选了,再来解决也不迟。事实上,面对中国的压力,除了放人放船,别无他法。中国肯定不会接受日本以国内法审判中国船员!日本也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全面恶化的后果。但如果他放人放船的话,很有可能直接令他在选举中败北。所以,在宣布關押中方船长3天之后,又宣布继续关押10天,就是这个用意。也因此将日本政治的无力和沉沦曝光于世人面前。
  如今,相对于中国政府的章法和一波接一波的应对,日本表现则是一片茫然和机械,除了例行公事般的抗议外,只能高挂一个“拖”字而已。到9月24日下午,日本的“拖延”策略终于抵不住中方的外交压力,宣布以对船长“保留处分”的形式放还,这一说法,不过是为此前无理的扣押为自己留些面子。
  当然相反的解读则是,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日双方的整体实力对比进一步拉大(政治、军事、经济),优势已经明确的在中国一方。而谁都知道主权是难解的外交议题,最终决定一切的还是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惜冒险挑战中国底线,只是在今天,日本的实力还撑得起它的冒险吗?
  不过,从长远来看,由于美国势力在东亚的存在,中国必须有更强大的能力时,才能解决钓鱼岛的问题。
  


作者 宋鲁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