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伦理维度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伦理观念在货币主义的冲击下也发生了转变,财富观念异化、孝道伦理衰落以及离婚潮涌现等各种伦理危机随之浮出水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如何重塑乡村伦理则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社会,乡村社会的伦理之所以能够维系是与集体性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伦理异化的背景下,通过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重塑乡村伦理成为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伦理危机;集体性文化活动;伦理重塑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2-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于此同时农民的伦理观念、价值归属也在社会变革的牵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出现了各种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奇怪现象,例如孝道衰落、离婚潮涌现等等。实际上,农村地区出现伦理异化,其实质在于农民本体性价值的缺失,在货币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货币越来越成为人生的唯一价值和意义。
1 农村伦理危机的现状
1.1 财富伦理的异化
齐美尔认为,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必须把赚钱当作首要的追求目标,由此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所有最终满足,都与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在经济至上、金钱符号大行其道的社会里,货币开始成为衡量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唯一标准。在人们的财富观上则表现为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异化为“笑贫不笑娼”,在婚姻观则表现为离婚潮的涌现,金钱成为爱情建构的基本要素。在农村,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逐渐失去了约束力,金钱成为农村居民价值观念的核心概念。
1.2 孝道伦理的异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村,父子分家成为趋势,农村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家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孝道衰落,养儿不能防老,父母希望尽早在财产上与子女划清界限以便为养老积蓄资本,父权开始衰落。父权衰落也同样表现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解放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结合方式被作为封建思想残余收到广泛的批判,年轻人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呈现出自主化、自由化的趋势。父权的衰落的同时,子女权利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了农村孝道伦理的衰落,子女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1.3 婚姻伦理的异化
解放前,子女的婚姻大都有父母包办,解放后,国家颁布了新的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出现了一次解除包办婚姻的离婚潮。与建国初期出现的离婚潮不同的是,当今农村出现的离婚潮其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道德的因素。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现象,长期的分居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感情的空白,加之道德观念不强,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御能力有限,“婚外情”等現象随之而来。另外,大众传媒所挟的“新式”的爱情模式对农村的狂轰乱炸,也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农民的传统婚姻伦理。
2 重塑乡村伦理
传统社会,乡村生活伦理之所以能够维系和生产,是与乡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的。传统社会的诸如农村祠堂的年终聚会、花灯会等宗族性活动,其背后隐藏着的实际上是农村伦理中的孝道伦理。另外,人民公社时期的各种集体文艺表演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农民通过唱歌、戏曲等载体将法律政策、道德风尚融入其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重塑乡村伦理成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集体性文化活动的重建大体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主要是:
2.1 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增加集体性文化活动
在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的主体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历程,传统社会,乡村社会的集体性文化活动是由乡村绅士组织的。建国初期,人民公社主导了公共性的文化生活。人民公社瓦解以后,乡村文化站承担起这一时期农村公共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乡镇政府服务职能的弱化,乡村内部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已不多见。因此,在乡村伦理异化的背景下,想要通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以达到重塑乡村伦理的目标,政府就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2 发挥乡、村两级政府作用,重建集体性文化活动
过去农村文化建设注重为农民“送文化”,农民自主选择权不高,形成“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局面,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政府送出去的文化大餐往往不符合农民口味。税费改革和乡村体制改革之后,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弱化,乡村社会的集体性活动难以达成,致使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了组织载体。在春节的闲暇时间,农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在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这就需要基层政府进一步强化其服务职能,彻底改变原乡镇文化站的投入机制、用人制度和服务方式,实行“人员竞聘、目标责任、合同管理”,进一步突出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建立起政府“花钱买服务”、“以钱养事”的新机制。
集体性文化活动的意义已经引起来人们的注意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重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障碍,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任重而道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在文化建设的运行体制、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完善,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必将迸射出其应有的活力并发挥其应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威.农村社会伦理病症的现代性解读[J].三农中国,2008,(10)
作者 于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