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贷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
作者

  (福建元信担保公司,福建 厦门 361012)
  摘 要:2010年我国金融市场热点不断。通过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宏观信贷形势以及政策走向,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顺应形势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贷形势;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53-01
  1 信贷形势发展状况
  1.1 新增规模下降明显
  预计今年全国新增信贷保持在7.5万亿元,比去年的9.59万亿元下降了21%。据了解,各银行今年新增贷款计划大约占去年新增贷款的75%左右。以农行为例,去年该行各项贷款增加1.03万亿,今年新增贷款将控制在7600亿元。从一季度信贷投放实际情况看,各银行信贷收缩的力度很大,人民币贷款共增加2.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的4.58万亿元下降43.2%。从政策实施的效应看,发达地区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多,对新增信贷资金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承受影响的能力强;发展中地区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少,对新增信贷资金依赖程度高,对新增信贷规模下降的影响更加敏感。
  1.2 加息预期不断增强
  进入二季度,关于央行加息的传闻就不绝于耳,市场上的加息预期也愈来愈浓。近日,新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二季度我国有可能加息。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一季度通胀数据的公布再次强化了市场对政策调整的担心,无论是负利率问题(一年期存款利率2.25%,3月份CPI上涨2.4%),还是PPI(3月份PPI上涨5.9%)的持续上行都对货币政策调整形成压力。同时,西南旱灾为粮价稳定带来疑问,导致牵动力最强的食品类价格有可能拉升CPI数据。物价翘尾因素,也将对未来三个月的CPI有拉升作用,这使得二季度物价压力逐步加大。除此之外,经济数据过热也可能逼迫央行推行调控政策。
  1.3 投放重心发生转移
  国务院精神是“两手抓”——抑制产能过剩的同时支持新兴产业。一方面,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将成为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未来信贷政策将更加倾斜于相关产业。另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以及“两高一资”行业新增贷款控制更加严格。除了极少数大企业外,行业内其它企业的贷款只能维持存量甚至逐步收缩。对落后产能行业则提出明确的退出要求。
  总之,当前信贷形势变化的特点:一是目标的多元性。央行实际提出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等三大目标;二是措施的渐进性。从央行政策操作的思路看,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调控坚持从量到价的方针,即首先进行量化收缩,再调整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价格工具。量化收缩已经从今年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开始,接下来货币政策将进入从量到价的调整阶段。
  2 对策与建议
  2.1 抓机遇
  抓住宏观政策从宽松转向从紧的“时间差”,千方百计放大信贷盘子;抓住经济回升、投资者信心增强机遇,加速在建项目进程,加快配套资金落实,尽快使项目形成新增长点;抓住国家新一轮结构调整战略机遇,重点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力争新增一批年开票销售超100亿元、50亿元的企业群体,尽快形成新的支撑力量。
  2.2 早准备
  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外松内紧的趋势,超前做好后期金融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的应对准备。高度重视国家释放出的宏观政策调整信号,密切关注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调整对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带来的实际影响,超前预测和把握,重点引导各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做好资金预案。做到思想上早重视,战略上早布局,措施上早应对,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2.3 搭平臺
  针对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的状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搭建产业融资平台:
  (1)启动运转产业投资公司,带动更多的银行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和项目;(2)建立新兴特色产业投资联盟,引导配套企业和零部件企业, 积极参股龙头型产 和战略性项日,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3)出台财政贴息政策,鼓励银行加大新兴特色产业贷款投放。如对新兴特色产业项目年贷款利息,财政给予全贴或半贴补助;(4)建立设备租赁公司;(5)大力推动新兴特色产业企业间的开放式重组。
  2.4 解难题
  各地政府部门要重视解决好新上项目、改制企业土地、房产两证不全的问题,规范登记、评估收费行为,完整、准确地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尤其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再担保的政策,创造有利于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外部环境。对运行良好但两证尚未办理下来的企业,统一由担保公司出面进行担保, 以切实缓解这批企业的融资矛厢。
  2.5 促上市
  针对国家结构调整年人力资本市场的形势,尽全力做好企业上市、企业债券和开放式重组工作。目前上市公司在我国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优越性突出地表现为强大的筹资功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抓住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时机,促进后备资源中的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尽快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争取更多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做大资本市场,逐步改变企业对信贷等间接融资过度依赖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锡军.解读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措施[EB/OL].http://live.people.com.cn/note.pbp.
  [2]谢晓冬.信贷从紧语境下银行业对策[N].上海证券报,2008.
  


作者 洪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