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迅速发展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策略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作为传统、常见的融资途径之一,民间借贷有别于金融体制内的借贷关系,其关系建立在公民与法人、社会经济组织之间。民间借贷不但能够为个体工商户与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补充,民间借贷的存在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调解,切实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民间借贷的存在,对商业银行而言,利弊兼而有之,商业银行要针对于此采取相关的策略提升信贷水平。

【关键词】民间借贷  商业银行  信贷策略

一、前言

近些年,国内融资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融资业的主力军,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假设再不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切实丰富业务形式,拓宽业务渠道,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限制银行的发展。大量的民间借贷使得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受到影响,同时,客户的投资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希望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然而,商业银行仅仅凭借单一的传统业务与服务产品已经无法顺应这个时代的客户的需求。不仅如此,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过于贫乏,且收益相对较低,使得民间借贷的优势更为明显。针对于此,商业银行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

二、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正面影响

(一)民间借贷弥补了银行信贷业务的不足

普通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往往存在贷款准入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且担保要求高等诸多问题,当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很难获得批准,因此,中小企业想通过银行渠道进行融资,往往难上加难。同时,由于信贷准入的高门槛,使得银行的放贷过于集中,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所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民间借贷能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有效补充,在商业银行无法触及的领域,资金的需求便是通过民间借贷来实现,民间借贷恰好补足了商业银行信贷的短板,不但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切实把民间可支配的闲散资金做了最优化的配置。

(二)民间借贷缓解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压力

民间借贷不但补足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短板,同时也能够切实分担商业银行的部分信贷压力。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难题为商业银行造成了相当的困扰,对于那些资金少,缺乏担保能力,且无法提供确切信息的中小企业,银行往往会拒绝向其进行贷款。然而,自从民间借贷这种模式出台之后,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压力得到了缓解。同时,由于商业银行无法全面、准确获取中小企业信息,以至于在进行借贷之后,极容易发生坏账的情况。因此,民间借贷的出现切实减轻了商业银行坏账的发生,着实降低了贷款的风险。

(三)民间借贷可以促进银行信贷产品的创新

除上述影响之外,民间借贷还具有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与服务更新的作用。民间借贷的迅速崛起和迅勐发展无疑带走了一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客户,在整个信贷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尽管民间借贷能够补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短板,弥补信贷产品与服务的不足,然而,民间借贷始终只是替补,而非借贷市场的主力成员。如今,民间借贷也重视信用,同时,较商业银行贷款而言,还存在便捷、灵活等诸多优势,因此,愈来愈多的客户选择民间借贷来筹措资金,而并非优先选择银行进行借贷。这从一定程度上给予银行压力,使其为夺回市场而进行自我完善,更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水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负面影响

(一)民间借贷减少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入

民间借贷不但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不少市场份额,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其资金的来源,民间借贷的崛起和迅勐发展使得许多原本将资金放在商业银行中的企业和个人将目光投向这种收益高的借款项目。于是,这部分资金的转移切实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存入,对储蓄等经常性业务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资金流入的减少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信用风险,其信用卡、个人贷款等相关业务的开展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影响,会制约或阻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全面推开。

(二)民间借贷占据了银行信贷业务的空间

民间借贷数量的递增也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进行有效的客户拓展。当前,许多商业银行将市场拓展的重心放在中小企业身上,然而,中小企业却对民间借贷情有独钟。所以在进行市场拓展时,不但要知晓企业的基本信息以及信用状况,也同样需要明确其是否参与民间借贷等情况。一些授信企业往往因为参与民间借贷而造成周转不灵等状况,使得银行与企业彼此间的合作发生风险,最终使得信贷资源流失。特别是当前民间借贷发展的红红火火的时期,客户往往会更加青睐民间借贷这一方式,而抛弃办理条件相对较高且流程较为复杂的商业银行贷款模式。

(三)民间借贷增加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难度

民间借贷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更难对风险进行掌控,由于民间借贷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当民间借贷一旦出现信用的风险,势必将这些风险带入商业银行。一些企业往往不止进行单一的借贷,在它们融资的过程中,不但会像商业银行进行借贷,同时也会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甚至有一些企业会将从商业银行获取的贷款再次进行放贷,转入民间借贷市场。一旦期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势必会将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

民间借贷尽管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然而,由于信贷资金紧张,且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准入门槛的状况下,很多贷款人会将自身的基金通过高利率借给民间借贷机构,于是,这些贷款人一方面像民间机构放高利贷,另一方面则通过商业银行申请借款,使得商业银行所借贷的资金收回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将从商业银行所获取的贷款进行民间放贷的情形。伴随着民间借贷利率的提升,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承担民间借贷的高额利率,使得其经营生产出现困难,出现资金链断裂等情况,于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些企业极易存信用风险。

四、民间借贷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比较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相对于民间借贷的劣势

民间借贷的形式也各种各样,同普通商业银行借贷相比,他们更为灵活,且程序简单。同样,民间借贷的期限也灵活多变,能够根据借贷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与调整。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往往由于无法获取其足够的信息或对其信用的不信任而拒绝为其贷款。而此时,民间贷款便向这些企业抛出了橄榄枝,这些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获取必要的资金。

(二)商业银行相对于民间借贷业务的优势

尽管民间借贷具有便捷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较商业银行占有优势。首先,由于民间借贷的利率较商业银行借贷利率而言更高,因此,过于繁重的利息可能成为企业的重负,不仅没有让企业的经济形势得以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所得到的融资,只能起到应急作用,假设企业的经营没有得到好转,无法支付高利息,便会要企业更加举步维艰。当企业只有通过民间借贷才能实现借贷时,为支付高额利息,只能再次通过民间借贷来继续支撑,接踵而至的便是叠加的高利息,这会造成企业资金的恶性循环,断送企业的未来发展。

其次,民间借贷办理程序方便快捷,且监管无能,使得一些客户在款项到手之后会发生携款潜逃的行为,并进而造成经济纠纷。民间借贷往往发生在亲友间,一些人并不存在资金安全的意识,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很多人在未问清资金的去向时便慷慨的进行借贷行为,一些人甚至连借贷合同、协议等都未签署,仅仅只是口头承诺或是打借条,因此,这种借贷当发生问题时,将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最后,商业银行更能获得国内外金融机构支持,资金能够得以保证,商业银行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保证赢得了国有大型企业等客户的市场。而民间借贷的规模始终无法做大,因此其所针对的对象往往是以短期小金额借贷为主。

五、民间借贷迅速发展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策略研究

(一)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必须从自身出发,提升自我内部的信贷业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信贷业务的服务水平。这一方面,不仅仅指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方面的提升,还包括对服务模式的优化。把握人性要素,挖掘工作人员的服务潜能,保证客户的资金以及信息的安全性,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服务流程,尽可能做到一站式服务,使操作更加便捷化,更有利于客户体验,以此来弥补相对于民间借贷来说,商业银行信贷的操作复杂性。与此同时,对服务的模式要进行规范化加强,对待不同的客户与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确保每个客户都能满意。

(二)加强信贷风险的防范

民间借贷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对于此,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的防范。首先,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相关风险的责任制,并提升人员的风险防范预知能力,从根本上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客户信用评定制度,不同客户不同对待,防止不良贷款的形成,有效防止信贷风险。再者,以整个银行体系为目标,建立系统性的信贷风险防范管理构架,级级递进式地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三)丰富并创新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自我信贷产品的各类及规范,并要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信贷业务的开发与完善过程中,要考虑到城乡两个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其信贷领域,并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优化信贷结构,将其针对民间借贷中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的同时,将相对于民间借贷而言的劣势尽可能地弱化。

(四)拓展融资网络

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针对于此,商业银行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首先,商业银行要放开自己的综合化经营,建设自我信誉,提升自我品牌影响力,有效地利用商业银行客户基础雄厚等特点,拓展网络发达的融资渠道,完善支付与结算体系,从而提供多领域多渠道的投资服务和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毕琪惠.我国民间借贷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D].山西财经大学,2013 年.

[2]唐益,曹阜勇.商业银行如何防民间借贷风险之患于未然[J].经营与管理,2013(06).

[3]蔡丽萍.民间借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年.

作者简介:李玲清(1986-),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兴业银行福州分行,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 李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