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成效初显,治顽疾仍需久久为功

作者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类检查评比、总结汇报、传达部署的关键时期。有记者近日在四川、贵州、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采取系列「减负」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年有了新规定,报送给区纪委监委机关各单位的半年、全年等 22 项工作总结全部合并为一份。」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晓利说,按照以往要求,她所在的乡镇纪委除了一份年终总结外,其余每项工作还必须有一份年度总结,涉及案件查处、信访工作等多方面。廉政了望此前也对此举进行了详细报道。
江西省庐山市蛟塘镇副镇长周孙斌说,过去由于填表报数多,经常困在办公室。随着不必要的检查逐渐精简,现在一个星期能够去贫困户家一两次。
2018 年 10 月初,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对标中央要求,各地开展了专项整治。2018 年 11 月以来,江西省委有关部门派出多个暗访组,深入脱贫攻坚「前线」,不打招唿、不搞陪同,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脱贫攻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药方」;湖南省长沙市委近日也对违规开展燃煤污染整治工作督查的市发改委通报批评,并责令其书面检讨,而长沙市某区原本年底全面铺开的 132 项督查考核项目也压缩至 25 项。
不过,仍有一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为了达到全程痕迹、应付各类检查,专门招聘人员从事资料收集、归纳工作。一些「示范点」的接待考察、检查过多过滥也有待规范。
受访干部表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顽疾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拿出更务实的举措打好「攻坚战」,更要一以贯之打好「持久战」,如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压缩弹性空间。管住关键少数,建立负面清单。激励干事创业,完善容错问责等。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