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为村」,网络「坝坝会」治理「微腐败」

作者作者

近 日,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的赵齐春有些着急,眼看地里的佛手瓜就要上大棚了,可旁边的村道地基塌陷,如果不修,大棚怎么都不好搭。他一早拍了两张照片,配好文字,发到「为村」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书记信箱」里,向村支书反映问题。

拍个照片的事

陶坝村支部书记孔祥华已经养成习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屏,看看「书记信箱」,这里面包含村民的各类诉求,它看起来和微信朋友圈并无二致,不论发布者是谁,发布内容是什么,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下方还有阅读量、评论数和共同提问者的数量。

赵齐春的信息引起了孔祥华的注意。从照片看,路基的水土流失,让路面几乎处于悬空状态,文字里说,何沟路的堡坎什么时候砌,要尽快落实,佛手瓜马上就要上棚了,并且有 20 人「同问」。

孔祥华立即在评论中说:「好的!我们马上做比选,尽快落实。」

22 天后,孔祥华在「为村」平台的「支书日记」里写到,「村民反映的道路塌方、佛手瓜马上就要上棚一事今天就要完工了」,照片中的路基,被堆砌成形的石料保护起来。评论中,一排排的大拇指图标排起长队。

每天在「支书日记」里发布状态也是孔祥华的习惯,虽然上级并无硬性规定,只是「要让村民知道你不是在上班时间喝酒打麻将」。在孔祥华的日记里,除了时政要闻、工作进度和感悟,还常给村民们送上一碗「鸡汤」,动辄上百条的评论让他「根本停不下来」,总想看看村民们的意见建议。

除了书记信箱、支书日记,「为村」平台还有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办事指南等信息内容。直白地说,「为村」平台就是一个搬到网上的「坝坝会」,任何村民都可以发言、点赞、评论,相关党员干部怎么回应、是否解决也都一清二楚。

「如果一个问题村民有反映,其他人有点赞或者评论,内容、时间一清二楚,再拖就是明显『不作为』『慢作为』了。」不过孔祥华感到的除了压力,还有方便,「基层问题多、杂,以前经常分不清轻重缓急和重点。现在不同,村民最关注哪些问题,通过阅读量和好评率可以直接反映出来,比公示墙更直接。」

扔掉「老人机」,全民监督

平台的引进实属偶然,邛崃市纪委宣传部部长罗安洪告诉记者,2016 年 8 月,邛崃市几名乡镇党委书记到深圳培训,在腾讯总部接触到了「为村」平台,便与之展开合作,先行先试。

现在,平台已经构建「市级全域总号—乡镇全域分号—村级服务号」三级微信服务网络,253 个村级服务号已上线运行,87912 名村民完成实名认证。群众对政策的落实情况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咨询、投诉,甚至让举报「一键」直通市纪委。

大同乡纪委书记高旭东记得,以前遇到村里有保洁员投诉,说好一个月的工资有 1200 元,为什么发到手里只有 800 元。「很明显这是村干部从中作梗,利用信息不透明搞『小动作』,如果村民什么都知道,他们自然不敢。」据大同乡纪委统计,2017 年 7 月信访举报较去年下降 35%。

靠着平台的红火,大同乡结合「微腐败」专项整治工作,搞起了信访问题线索「清仓大起底」,在各村平台发布实施方案,让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监督中来。孔祥华也决定在村里组建 21 个人的「微腐败」监督领导小组,成员就从本村找。「招聘启事」在平台一发出,不到一天人就招齐了,500 多阅读量和 300 多评论数也成为了平台里的热门。

「从全市来看,认证用户每天都增加 2000~3000 人,但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好推动。」罗安洪坦言,毕竟村里的「386199 部队」较多,各村就鼓励村组干部把手里的「老人机」换掉,使用智能手机,带动中青年、在校学生、外出务工者等群体,逐渐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村民们开始自发使用,孔家山村的老党员还叫儿子专门办理宽带,买智能手机。

为了让功能更丰富,一些乡镇还「研发」了买车票、看病挂号、顺风车等功能,「说到底就是为了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让基层权力更加透明运行,解决群众诉求更加快捷。」邛崃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说,邛崃市接下来的目标是 271 个村社实现网格化「微矩阵」,预计年底用户将达 25 万人。


作者 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