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耻者 无所不为

作者
耻感,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浸润人心,升华为做人为官、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勾践卧薪尝胆,杨震却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耻感是节气与大义,也是「知耻而近乎勇」的进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为官避事平生耻」,「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同时,还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要是大家都不知羞耻,就会为所欲为,误入歧途。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耻感文化支撑下的社会公德和普遍行为,对古代官宦世家产生了一定的道德约束。他们大都害怕于史书留耻,而控制自身行为,扼守为官的底线。
儒学外传,东亚各国文化对耻感意识给出不同的释义,交出了迥异的历史答卷。回首历史,我们在《满江红》中,《正气歌》里,似刀剑的文章中,目睹了耻感钝化、消失的民族悲剧。有人说,一个纯粹的中国人的生命底色,应心中知耻、崇尚操守、不媚时俗。时过境迁,在中国的复兴之路上,重塑「耻感文化」已然成为关乎个人与家国、人心与世道的迫切命题。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