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发力,强化一把手及领导班子监督

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要求,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近年来,通江县纪委监委把开展对基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作为做深日常监督、推动监督落地的重要抓手,从压实责任、规范用权、抓早抓小「三向」发力,着力探索破解监督难题。
推行「一书一考评」,压实主体责任
当前,通江县一些党委(党组)对于主体责任是什么、抓什么、抓到什么程度还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导致责任悬空、层层递减。对此,县纪委监委推动完善履行主体责任制度体系。

制作履责「口袋书」。将同级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成员履职内容分岗位、分领域、分季度逐一分解细化,以「口袋书」形式分送至每名班子成员并对社会进行公示,乡镇纪委或派驻(出)机构实时记录工作落实情况,每季度对标任务完成情况开展量化评分,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上或党委(党组)会上及时公布结果,对未落实的任务以「发点球」方式,给班子成员发出整改提示函,要求限期整改到位。
做实「两述一考评」。采取「述 + 问 + 评 + 考」的模式,对「关键少数」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抽样和集中检阅。党委(党组)一把手在年度考评会上带头述责述廉,就履职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计划等亮出「家底」,直面干部职工现场提问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与评先选优挂钩,倒逼一把手主动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加压进取、履职尽责。
落实「一单一制度」,规范权力运行
近年来,通江县纪委监委通过「三务大公开」、村居干部履职「大众评」,在让基层干部接受群众监督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一些基层组织公开不及时、不规范,述职走过场、搞应付,使得群众监督打折扣。对此,县纪委监委以「晒权、明责」为重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编制权责清单。编制领导干部及特殊岗位人员的权责清单,明晰每个领导、每个岗位的权力边界、职责权限。通过建立村社、单位(部门)QQ 群、微信群,结合门户网站,着力打造「权力公开平台」,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切实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晒在「阳光」下。
实行评估报告。乡镇纪委、派驻(出)机构通过监督检查、民意收集、工作落实情况等,及时发现党委(党组)权力运行中的问题及风险隐患,据实撰写《权力运行风险评估报告》,每季度在党委(党组)会上通报。同时,定期将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落实主体责任、执行民主集中制、廉洁自律等情况及时主动向县纪委监委报告。
坚持「一谈一建议」,突出「四种形态」
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从严惩治「极少数」、警醒教育「大多数」,这是监督执纪工作的主导思路。但现实中,有的党委(党组)在「第一种形态」运用中存在「一谈了之」「一函了之」等走过场情况,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对此,县纪委监委着力加强对党委(党组)运用「第一种形态」情况的监督和引导。
用活「第一种形态」。要求党委(党组)书记紧扣「责」和「廉」,定期或不定期约谈班子成员,班子成员约谈中层干部。谈话要坚持问题导向,较真动硬,变「背靠背」为「面对面」,既谈工作情况又谈个人问题,既谈「两个责任」又谈「一岗双责」,指出问题、找到症结。被谈话人在谈话后 7 个工作日内制定整改方案,3 个月内向同级党委(党组)和纪委书面报告整改情况。
用好纪律检查建议。聚焦日常监督、审查调查、巡察反馈和信访举报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开出「祛病」良方,督促监督对象依法履职尽责、靶向治疗。同时密切监督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及时开展「回头看」,对被建议单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严肃问责追究,切实维护建议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发挥监督利器作用。
作者 陈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