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优化营商环境再发力

1980 年改革开放初期,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浙江诞生。
它是 1980 年 12 月 11 日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持有人叫章华妹。彼时的章华妹尚未意识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更想不到,与她一样的千千万万名个体户日后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扩容。但长久以来,传统经济管理模式行政审批过多、行政干预过多。要办理相关手续,企业经营者常常需要在数个政府部门中间「跑断腿」。显然,传统的行政审批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浙江在 2016 年率先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浙江营商环境大幅提升,大众创业创新热情进一步被激发。截至去年年底,浙江在册市场主体总量已达到 860 多万户。
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审批项目减少了,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搞好服务;市场这只手壮大了,政府又可以转换出更多的职能来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
1999 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2 年到 2013 年间,浙江进行了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直至 2016 年底,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
据介绍,「最多跑一次」改革指的是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一件事情,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从受理申请到形成办理结果全过程最多「跑一次」。截至 2018 年年底,除例外事项清单外,浙江省市县三级已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 100% 覆盖。
「营商环境涉及党务、行政、司法、税收等各方面,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经验,就是找到了『牛鼻子』。」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杨轶清说,这个突破口就是「最多跑一次」综合改革。

同年底,《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这是浙江首次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也是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
与此同时,浙江省委改革办(省跑改办)成立,成为「浙江省唯一由两位省委常委担纲的新机构」。该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办的使命,从过去以综合协调为主向「综合协调 + 统筹谋划」转变,当好改革的设计院和施工队。全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引领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
「在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一艘油船进驻,过去需填报 23 份表单,提供 20 本证书、往返 3 趟海事窗口,现在只要到一个窗口,15 分钟就能完成通关手续。」省委改革办(省跑改办)负责人对外讲述了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革新。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下,浙江经济体制、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纪律检查体制等各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不过,新形势下亦有新挑战。在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忠看来,浙江省营商环境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前列,但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标准还有不小提升空间,比如该省目前面临的市场主体拿照容易办证难、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维权难、中小微企业资源要素获取难、破产企业自救重生难等问题。
为此,浙江优化营商环境再发力,从优化市场准入准营机制、提升营商办事便利化水平、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强化服务与监管效能等方面明确了多项改革举措。比如,聚焦企业办事高频事项,推动企业办证「一键直达、一次不用跑」,深化「证照分离」「股权转让」等改革,探索「一业一证」等照后减证等。
「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作。从省市到区县再到基层,各项政策要落地落实,还有数个环节需要打通。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这不仅需要各方协同,还考验着地方各级部门对上级政策政令的保障执行能力。」一名有着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表示。
对标省上的要求,浙江各地如何保障落实?
今年 2 月,一份来自杭州市政府印发的《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扎实推进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
除了落实国家明确的 101 项改革任务,杭州市结合产业发展特色、政府数字化改革等实际,推出了一批「自选动作」。比如,探索实施「一证多址」改革,扩大「一照多址」适用区域范围到「同一设区市」并扩大适用主体,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
3 个月后,杭州市发出了首张跨区域「一照多址」执照。拿到这张营业执照的是浙江富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上同时记载了该公司位于富阳区和拱墅区的两个经营地址。
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证多址」「一照多址」,指的是一张经营许可证可以在多地开店营业,无需再到相关地区申请设立分支机构,这为企业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
一些企业开办后,当地如何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余杭区发改局党委委员、社建委副主任吴云峰向廉政了望·官察室记者介绍,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堵点,余杭区联合商业银行共同开发「余公惠企贷」纾困中小微企业,让公积金信用「变现」,缓解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压力。截至目前,该区已有 20 家企业申请「余公惠企贷」,贷款金额达 1.7 亿元。
为精准帮扶民营企业、促进其发展,作为浙江改革开放先行地、民营经济重镇的温州创新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车」数字平台。
温州市政府办公室经济调研处副处长许品顺告诉记者,该平台自 2017 年运行以来,已经更新迭代 3 次。它打通了市、县两级 490 个部门,以及 100 多万户市场主体,通过大数据画像和「模拟审批」,对比政策条件,主动给企业发出申报提醒。「市县两级共 496 个部门、4667 名工作人员参与这一窗口服务,如果放到线下窗口,相当于 5 个市民中心的规模,但现在不新增一平方米办公面积就可实现在线协同办公。」
比如,一个小升规企业奖励项目申请,经法人、信用、亩均论英雄、税务研发费用等数据比对,在企业无感的情况下,数据已经跑了 15 次。最终,温州市红灵鸟鞋业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陈上仕就收到了来自数字平台的「催领」短信,提醒他企业有一笔 20 万元的小升规企业奖励待领取。
在招商引资方面,丽水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当地围绕产业链抓招商、抓创新、抓人才、抓政策、抓服务。通过「量身定制」打造招商方案,让项目落得快、落得好。建立并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全程代办帮办制度,提供审批全流程免费代办、指导和协调,助力项目尽快投资达产。如今,在丽水经开区,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已是常态。
丽水经开区投创中心负责人表示,当地将服务好项目建设作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招引杭州中欣晶圆项目后,配合杭州中欣晶圆办理丽水公司登记,提前介入指导项目方案设计,协调快速开通施工用水用电,实现了项目「拿地即开工」。
在丽水中欣晶圆外延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后,该项目迅速进入基础施工,仅用了 88 个工作日,便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
今年丽水涉企高频事项又实行「常规事线上办、紧急事加急办、特殊事预约办」。比如,丽水经开区「浙江精锐智能传动有限公司项目」从土地摘牌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最后完成施工许可证的办理,只用了 7 天时间。
「地方政府落户芯片公司一般需要 2 至 3 年,而在丽水经开区,从签约到落地,只需一年就能实现投产,这与丽水优越的营商环境分不开。」珏芯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说。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评判权
在一些受访专家看来,营商环境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管是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还是降低办事门槛、简化办事流程这些体现行政服务水平等软件方面,都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为助力义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义乌市纪委围绕「干事不受礼、办事不求人」的改革目标,强化对监管主体的评价和监督。
「借监管之机吃拿卡要、多头检查扰民等问题,历来让企业、经营户颇为头疼。」义乌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快速查办干事受礼问题,义乌以 12345 热线为载体,增设营商专席,涉企诉求 1 小时内响应,一般问题 24 小时内答复、多部门问题 48 小时内答复。
「由于义乌良好的营商环境,餐厅生意越来越火爆。」今年是土耳其人王伟(中国名字)扎根义乌的第 18 个年头。王伟在义乌开了两家土耳其餐厅,餐厅人气很高,常常坐无虚席。在王伟看来,义乌是一座「干事不受礼、办事不求人」的城市,政府部门积极帮助在义外商解决经商、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问题,让外商群体身心两安。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评判权。一些地方虽然也有很
多涉企改革事项,也下发了很多改革方案,但是真正能落地的较
少。而浙江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其实就是真开放、真包容、真服
务的理念。」一名有过多地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我在杭州创业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从来不说办不成,不会『一棒子打死』,会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手把手帮企业把事办成。」杭州玫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秀梅举例,前不久,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阳光厨房」,视频实时公开食品制作现场,消费者在点外卖时随时可查。
可王秀梅心想,企业自身就有监控系统,为避免重复浪费,是不是可以向监管部门同步开放?于是她向相关部门提出了该建议。很快政府就组织召开了相关会议,许多商家的意见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采纳。
对于浙江为企办事的高效率,一名在该省挂职的外地干部感触良多。他告诉记者,当地各部门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很多工作都是为保障经济发展而展开。党政领导不轻易到企业调研,只有把企业面临的问题研究透彻了才会来,解决完问题就走,既不扰企,也不跑没有效率的「空趟子」。
对此,宁波继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平有感而发,「宁波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的贴心服务,是企业愿意扎下根来的重要原因。」
原来,该公司的继峰格拉默宁波总部项目前期进程曾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在企业实际设计方案中,由于土地规划条件与企业实际需求产生冲突,原设计方案确定的部分建筑需要移除。得知该情况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协同多个相关部门,为该公司想办法。在遵守相关规定前提下,当地部门帮助企业优化布局,为项目实施扫除了障碍。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评判权。一些地方虽然也有很多涉企改革事项,也下发了很多改革方案,但是真正能落地的较少。而浙江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其实就是真开放、真包容、真服务的理念。」一名有过多地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当初申请个体营业执照,要跑多次路。现在这些事早就能在网上『一键办理』了。」创业几十年,改革开放后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持有者章华妹,对当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感受很深。如今,她依然延续着与纽扣生意的缘分,把当年的创业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作者 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