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作为常州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主战场、主力军,常州高新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速产业跃升、倍增区域能级的决胜一招,营商环境评价跃居全省城区前列,「高新事·高兴办」培育一流政务服务品牌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2022 年,14 个超 10 亿元或 1 亿美元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其中 4 个超 100 亿元或 10 亿美元;35 家世界 500 强企业、1900 多家外资企业,以及全市超半数的外籍人士集聚我区,成为我区优良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解。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积极对标对表,大力强化「四敢」精神,牢固树立「人人都是作风代表、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全方位打造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
锻造「敢为善为、勇争一流」的过硬作风。好作风能够固本强基、凝聚力量,能够引领风气、激发活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交织显现的矛盾困难、共生共存的机遇挑战,高新区将以作风建设为引领,充分凝聚敢担当、善作为、勇创新的强大合力。一是锚定争先目标。聚焦高新区发展的「时与势」,围绕「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的发展定位,用实际行动回答如何当好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核心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抢得先机、在全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一流的时代命题。强化目标必成意识,做好打造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集群等谋发展、扬优势的大事,抓好「四个一万亩」产业空间等打基础、利长远的要事,拼字当头、抢字当先、实字为要,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换来快发展。二是不懈比学赶超。对标国内外推动发展、服务发展的先进经验,看清自身的长板和短板,分析自身的空间和潜力,敢于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跟最快的赛,以重大项目攻坚、「国字号」科创载体建设、产城融合等为着力点,全力以赴提升发展的层次和位次。务实推进「增效攀『高』、优风逐『新』」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深化开展「对标争先讲坛」,让各级各类干部通过台上讲、一线练、考场赛等方式同台竞技,比出精气神、赛出「加速度」。优化综合考核机制,更加突出个性化考核、贡献度比拼,推动形成事事争先、个个率先、处处领先的工作格局,激活高新区发展的「一池春水」。三是敢于攻坚破题。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持续向影响区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攻坚。因势而变创新理念思路,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抢抓更多的改革试点落户机遇,率先开展「涉企经营事项清单」等各类试点示范,努力探索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强化「三项机制」典型案例运用,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全力呵护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打造「群众点头、企业点赞」的服务环境。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区「一把手工程」和「全员项目」,紧盯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勇于破题、全力解题、精准答题,不断擦亮「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品牌。一是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白皮书》,系统总结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的经验做法,推动改革举措集成。加快构建营商环境标准化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地方标准。扭住「一网通办」这个「牛鼻子」,纵深推进流程再造,更大力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深化「1+10+N」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将区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服务旗舰店,将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成服务连锁店,将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成服务便利店,持续开发「新创企业训练营」「民生小店一件事」等全新改革产品,打造「泛在可及」的全域服务体系。二是聚力支撑项目建设。以企业开办「8 小时内」为基础,将「一业一证」「1+N」企业注销套餐办等举措「串珠成链」,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项目「招推服」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行「准入即交底、注册即领照、拿地即开工、竣备即发证」的「四即工作法」,持续优化重大项目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服务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2022 年以来,共 29 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严格落实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主动倾听了解企业需求、协调化解企业困难,把政策举措宣传下去,把企业诉求反映上来,真正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耽搁」,政策落实「零障碍」。三是不断优化协同机制。加快构建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工作协同机制,着力破解「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全力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协调联动,完善「急郎中工作室」等部门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分级分类等监管新方式,同步推出企业「绿名单」制度。积极推动苏南自创区政务服务一体化,持续扩大营商环境联盟「朋友圈」,努力营造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贸易投资最便利、发展预期最稳定的一流营商环境。
营造「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社会氛围。坚持系统思维,稳定企业长期发展预期,打造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一是集聚高端化资源要素。放大高新区交通区位、产业配套等比较优势,围绕「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继续开展「链上有约·邻里配套」产业供需对接沙龙,为龙头企业打造半小时配套服务圈,帮助企业找到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科学把握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流动规律,全面优化产业、创新、人才、金融政策,积极推进高质量产业科创载体建设,着力破解土地、环境、能耗等瓶颈制约。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做强龙城金谷北区,加快股改上市步伐,大力招引海内外精英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以常高新漫柏、滨江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高品质人才公寓为「切入口」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创新之城、青年之城。二是完善国际化城市功能。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依托常泰长江大桥等对外交通「大动脉」,高标准推进常州高铁新城建设,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聚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街区经济,努力以高端现代服务业支撑尖端智能制造业加速集聚。加快导入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等高品质功能设施,大力发展国际教育,打造高品质国际社区,加快「城市大管家」精管模式全域覆盖,精心打磨城市形象。依托江南环球港、环球恐龙城、市民广场、汉江路风情街等人气商圈,不断优化商业形态和人文景观,支持文旅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让现代感、时尚潮、国际范在高新区奔流涌动。三是提升品质化人文环境。大力弘扬「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高新区精神,广泛凝聚企业家、各类人才力量,激活城市发展的蓬勃动能。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外企高管、「创二代」等各类对象,通过创业故事汇、外企联谊会、行业圆桌论坛等,让企业家分享创业、创新、创富故事,打好「以商引商、以才引才、以情稳商」组合拳,让企业家坚定信心决心,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让各类人才和各界人士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潜能,真正与高新区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常州高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倾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再突破,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高新动力。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新北区委书记、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包咏菲
作者 周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