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总书记、总理「亲密接触」之后

作者
作者

多年从事义务宣传,却没为自己要点东西,李国庆也被指「迂」。李国庆的二孙女笑出声来。她说,「俺爷爷就适合当一个歌颂者。」为表达对爷爷的支持,他的孙辈中,有人把手机铃声调成了有类似歌词的《小情歌》。

一 年多来,总书记、总理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他们总会和当地民众攀谈,嘘寒问暖,了解民生。本文的 4 名主人公,曾与总书记、总理有过较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也一度被置于聚光灯下,甚至引发争议。

当时场景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他们如今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又有哪些不满和遗憾?

「他不问的我绝不说」

2013 年 11 月 25 日,习近平来到山东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视察村委会,参观朱村历史文化展览馆后,他看望了「老支前」王克昌。

事先只听说有领导要来的王克昌,在堂屋等着。最先进来的是中办主任栗战书。

「栗战书对我说『你知道谁来了吗』,我说『我不知道』。他说『总书记来了』。他还说『这个人很平常,你不用紧张』。我说『我不紧张,平时那些省官、县官,我成天见不上,我对这些干部不谦虚也不紧张』。」

交谈中,一句「天天听总书记讲话」,让王克昌成为媒体焦点。而他对见面细节还有更多回忆,比如对习近平的印象。

「这个人普普通通,没有官架子。他两只手抓着我的两只手,直接拉着手到客厅。」

在堂屋沙发上,习近平问得更多是现在的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保,生产补助等。除了答问,王克昌没有主动介绍任何事。「他不问的我绝不说。对国家有利的事、对人民有利的事说行,(其他的)不好胡说。」

河南兰考老干部李国庆 2009 年被习近平接见的原因,则可能是他与焦裕禄一起工作过,还曾任焦裕禄事迹义务讲解员 28 年。习近平不让他多走动,还叮嘱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让他感触颇深。

而着名的「光屁股小孩」的爷爷高俊平见到李克强时,用沾着油烟的手与李克强久久握手。事后居委会崔主任告诉他,「你把总理的手甩了 60 下。」

交谈中,他并未留意到小孙子抢镜,而是注意到,20 多平米家里进来了 7 个人,一下子挤得满满当当。此外,「照相的在泔水桶上蹲着,摄像的在痰盂上头蹲着,没地方。」

同样是与李克强交流,天津「创业者」许伟的机会来得非常偶然。

这是 2013 年 12 月 27 日下午,工商所边有 4 个办事窗口。李克强向在第一个窗口办事的梳着「莫西干头」的年轻小伙发问。许伟回忆,小伙跟总理几乎没什么话,李克强问他一句两句,他回答半句,「场面有点尴尬。」李克强很客气,轻拍小伙的胳膊,「年轻人好好干。」

接着,李克强走向 2 号窗口,正在 2 号窗口办证的许伟主动和总理握手,并详细回答了关于办营业执照、创业的政策等。他看到总理穿得很单薄,便向他介绍治感冒的「偏方」——他举起手来,在自己脑袋上「啪啪啪」拍了三下:「长年坚持,会行之有效!」

李克强走开后,随同考察的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肖捷也来跟他说:「你挺能说啊!」肖捷还拉来国务院秘书长杨晶与许伟交流了一下。

你怎么敢唬弄欺骗总理?

与总书记、总理的接触,改变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老支前」王克昌家的客人多了起来,亲戚朋友、乡邻乡亲,大家都想来和他握手沾沾福气。去年年底,王克昌家里依旧热闹,各级政府都有官员来王克昌家拜年。不过,「我还是该吃米吃米,该吃面吃面。」王克昌说。

内蒙古的高俊平一家也经历了类似的一幕。到高家采访的记者来了不少,还有国务院和地方的领导来参观考察,了解情况。

2014 年过年,高俊平带孙子上了内蒙古卫视春节晚会。「上了春晚后,我俩就走不了、被人围住了。内蒙古的记者、化妆师,各个部门的,抢着合照。」

与上述两人相比,天津许伟的遭遇更具戏剧性,他竟被指「唬弄欺骗总理」。

与李克强交谈的消息刊出后,他接到不少电话质问:「你不是早开了两家公司吗?怎么成了『中年创业者』?」

许伟忙解释,自己开公司已 20 年之久,如今经营着一家印刷公司和一家广告公司。

这次去工商所,是为增加「代售画作」的营业项目申领营业执照。与报道称的身份有差别。

领导人的「亲密接触」,对普通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就在去年 10 月,高俊平夫妇带着孙子,同邻居们搬进了三四公里外的北梁新区。高俊平位于 2 楼的新房有近 50 平方米,他把朝北的卧室改成了厨房。客厅墙面上,挂上了李克强到旧家「做客」的照片。下午从学前班放学,孙子高宇博都要踩着独轮滑,在小区滑上好几圈。

2013 年腊月廿三,李克强到旧家整一年。高俊平向老伴说,想给总理写封信。接着由高口述,文化程度高一些的老伴执笔,花了一个礼拜写了一封 3 页纸的信。

「他的要求有 3 点,不能有错字和涂改,信纸不能折,要保持页面整洁。」老伴说。刚过完年,他们就收到了李克强的回信。

挂像,写信,这些故事同样发生在「焦裕禄事迹讲解员」,早在 1992 年就退休的李国庆身上。他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用四张照片「凑」成的大挂像:受习近平接见、和江泽民合影、给胡锦涛讲解,还有在穆青新闻思想研讨会的存照。

书法功力不俗的他,寄给习近平的信,是自己抄写的穆青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全文 8 个部分,13619 字,李国庆戴着老花镜,天天用毛笔正楷书抄,错一个字,就要整页撕掉重写。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 34 遍。

退休后的李国庆还向有关部门唿吁,将焦裕禄烈士陵园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很快也如愿以偿。

许多熟人问,「有这些功劳苦劳,为啥不给自己要点东西?」李国庆说:「上级批款、兰考变好,我这老头子能上电视、见领导,全是因为焦裕禄。我做人不敢多贪自己不该贪的东西。我 83 岁身体还硬朗,够了。」

多年从事义务宣传,李国庆也被指「迂」。李国庆的二孙女笑出声来。她说,「俺爷爷就适合当一个歌颂者。」为表达对爷爷的支持,李国庆的孙辈中,有人把手机铃声调成了有类似歌词的《小情歌》。

没有说出的话

这群在外界眼中的幸运儿都表示,自己并非「先进典型」,而是普通人。一个例证是,对总书记、总理,他们都有因为种种原因没说出的话。将这些话通过媒体传播开来,也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现在中央提政府部门转型,提供更多服务。但我感觉,有些执法部门,比如工商,好像力量越来越弱,执法力度与社会发展形势相比,没跟上。」天津的许伟表示。

许伟说,建设服务性政府没错,但当下社会上假货泛滥,不管吃的喝的用的,这跟执法力度、深度不够有关。「如果让造假者知道疼,甚至是一棍子就把他打死,这些事就能杜绝。」许伟说。

兰考李国庆的遗憾,从 1991 年就开始了。那时,江泽民来视察,听完讲解后,走到桌前准备题词。素爱写字的李国庆观察了江泽民走笔的方式,提笔、蘸墨、写「向焦裕禄……」

李国庆记得,江泽民在写「裕禄」两字时,因为是一个衣字旁,一个示字旁,江泽民两个都「挑」了一下,随后,在「裕」字上加了一点。

「挺想和江总书记切磋下的。」李国庆内心痒痒,但等他回过神来,大家已准备合影了。

前文提到,李国庆对「焦裕禄烈士墓」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有功,2003 年 5 月的《汴梁晚报》还刊文表扬他。不过,当他跑去参加立「国保」标志大会时,却因无「嘉宾证」,被民警拒之门外,有县领导看见他时还问:「老李你来有事么?」

李国庆说,这些事,让他心里凉半截。在接待「大领导」时,他也想讲讲他对焦裕禄的感情,以及他受到的委屈。但李国庆一次次欲言又止。因而,后来他选择了以写字来表达。

对于现在的情况,王克昌认为,生活条件差不多了,只是「经济」还不充足,唯一不足就是「票子」。他透露,自己平时吃馍馍,有钱了就能加块肉。

王克昌还有一个遗憾与「支前」相关。1948 年,18 岁的王克昌加入了「支前」队伍,为华东战场前线部队运物资。但回家后,同一拨去「支前」的老人,大多都离开了人世。「那时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差,生病治不起,就死了。当时有 20 多个,就只剩我一个了。」

2004 年老伴去世后,王克昌一人独居于朱村的一间青砖小屋。他不参与其他老人的牌局,但喜欢与人聊天,也会谈及「支前」的时光,激起对昔日同伴的想念。

去年 11 月 25 日那天,总书记临走时,拍着王克昌的肩膀说,「祝您老健康长寿。」王克昌说,有了这句祝愿,「我不死了」。(本刊综合)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