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的「两规」,没有两头甜

在纪检体制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制度反腐还未实现之时,「两规」要慎用、少用,但不能马上不用。

在反腐败斗争中,「两规」既是反腐利器,又备受争议。
回顾历史,「两规」产生于反腐实践。1982 年开始的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各级纪委深感手段的不力,「一张桌子一支笔、一张纸加一张嘴」的办案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反腐败需要,「两规」便应运而生。
「两规」的威力具体可概括为「两句要言」与「三大定律」。两句要言一是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二是因身外之物的经济利益而暂时结盟的所谓铁哥们朋友,通常在身内之物(身体、生命)受到威胁时,成为最先背叛者。
三大定律包括「马桶」定律「散臭」:腐败分子被「两规」后,屁股离开「马桶」,臭味迅速飘逸出去,眼力好的办案人员就能及时发现「马桶」里面是黄的、黑的、还是红的……可以再获得两三张、三五张「牌」。
「树倒猢狲散」定律「去势」:无论多大官员,一旦被「两规」,权力即被中止,依附于这棵大树的「猢狲」,纷纷作逃离状。办案人员冷眼旁观,即可发现哪只意志坚强或惊惶失措,哪只身强力壮或体弱多病……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又可以获得三五张、七八张「牌」。
信息不对称定律「击虚」:这是「两规」最具杀伤力的功效!无论被规对象此前的攻守同盟做得再好,一旦被「两规」,便失去联系,里外情况一无所知,处于绝对劣势,而办案人员则握有信息不对称的绝对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劣的差距则不断加大。总结我在地方纪委多年任案件检查室主任的办案体会:没有查不破的案件,只有下不了的决心。
尽管这些年来,90% 左右的大要案件,是运用「两规」取得了突破。「两规」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所向无敌的利器,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随着对「两规」在查办大要案中的路径依赖,导致其边际效应的逐年递减。
「两规」手段越来越陷入「二难悖理」的困境——使用「两规」,既利于破案,也容易出事;规范「两规」,虽然减少出事,但加大了破案的难度。「两规」这一弥补体制短板的「杀威棒」,并非持续科学反腐的「金刚钻」,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空间规范、时间规范、审批规范、警卫规范、询问规范……等压力。
所以,「两规」虽应运而生,但却有利有弊;「两规」虽现阶段还利大于弊,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利渐少而弊渐多。据此,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两规」是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体制改革不到位的产物,是权力反腐的权宜之计,而非制度反腐的长久之策。
从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反腐败现实斗争来看,纪检体制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制度反腐还未实现,依法治国还在努力争取之时,「两规」还须坚持「四用」:一是要用,否则现在不用「两规」,额首称庆的只能是腐败分子;二是慎用,「两规」与现行法律并非没有冲突,因此使用「两规」必须慎之又慎;三是少用,使用「两规」负作用不少,因此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四是最后不用,是否可以以五年为期,每年减少百分之二十,五年后不用「两规」,或以十年为期,每年减少百分之十,十年后不用「两规」!
如果通过党委领导制度和纪检体制的真正改革,不再使用「两规」之时,必定是党内监督专门机关名副其实之日!
作者 李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