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薅羊毛」,其实被收割

作者
作者

「3 双袜子,用上优惠券只要 1 块钱!」深夜,「线报群」里却并未沉寂,一条又一条的优惠信息不断弹出来,刺激着群里每一个人的神经。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越来越便利,平台和商家的优惠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多,当普通消费者还在为「双 11」网购平台推出的满减活动和特价商品兴奋不已时,「羊毛党」早已通过各种手段,把触角延伸到了互联网上每一个可以占便宜的角落。

哪里有福利,哪里就有羊毛党

「薅羊毛」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加入各种各样的群组,按照群内发布的信息去「薅羊毛」。

记者随机加入了几个「薅羊毛」群组,发现群内一般全员禁言,只有管理员可以发言,管理员会在群内不定时发布一些优惠信息,这些优惠信息包括一些知名网购平台的特价产品、大额红包、优惠券等。在与群内成员交流后,有人告诉记者,他入群几个月来的确买到过便宜货,不过在倒卖后,单件物品最多赚几十块钱。

作为优惠信息的发布者和群组管理者,他们为何要费尽心力去搜集优惠信息,帮助他人「薅羊毛」呢?事实上,这些人不是简单的「羊毛党」,而是「羊毛党」的组织者——「羊毛头」。「羊毛头」赚的钱也极少来自「薅羊毛」,大部分是商家给予的佣金。

有名「羊毛头」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平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在微博、贴吧、知乎等各类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薅羊毛」的「战绩」,留下联系方式,吸引用户入群;另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羊毛群」里发布各电商平台的优惠券,引导用户消费获取佣金。

相比以上普通的「羊毛党」,职业「羊毛党」的获利方式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存在许多高仿商品或是描述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他们在这些店铺下单后,抓住商品缺陷,向平台投诉商家,便能达到「退款不退货」的目的。「那我再把这个商品转手,不就赚了吗?」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业「羊毛党」告诉记者。

「羊毛党」活跃的身影不仅出现在电商平台,近年来对航空延误险等较为小众的「市场」也不放过。可见的惯用操作是,「羊毛党」提前预判天气信息,利用信用卡等渠道,对延误可能性较大的航班进行大批量下单,以此获得保险理赔。

江苏南京警方曾破获一起骗保案例,嫌疑人李某某从 2015 年到 2020 年的 5 年间,利用身边亲友的个人信息购买机票、虚构行程,在累计近 900 次延误航班中获得高达 300 多万元的理赔金。

「薅羊毛」背后的黑色链条

「充得多返得多,你进群赚一点就退出来,肯定没事。」小美来自江苏,今年 22 岁,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平时热衷于网购。今年初,小美男友告诉她,自己加入了一个兼职的「薅羊毛」网络群,只要充少量钱作为启动资金,完成相应的任务,就可得到现金返利奖励。

在男友的游说下,小美动心了。进群第一天,「羊毛头」发布的任务就要求充值现金以赚取返利,在「充得多返得多」的引诱下,小美进群第一天就充值了 2000 元。然而,当小美第二天打开手机时发现,不仅「羊毛头」声称的高额返利没有到账,「薅羊毛」群组也被解散了,「羊毛头」更是音讯全无。

本想「薅羊毛」的小美,没成想却被人「薅了羊毛」。

不过,骗取钱财只是部分打着「薅羊毛」旗号,从事违法勾当者的手段之一。一些非法「羊毛头」还专门紧盯各大电商平台、网络平台推出的优惠券、秒杀、返利等活动,第一时间获取「薅羊毛」信息、将「薅羊毛」收益最大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各种互联网业务活动中,缺乏安全防控的红包、优惠券促销活动,会被「羊毛头」以机器、小号等各种手段抢到手,70% 至 80% 的促销优惠会被「羊毛头」薅走。一些「羊毛头」在电商促销期间,还会抓住商家的活动漏洞,疯狂下单购买商品,然后在商家无力发货的基础上进行勒索。

「『羊毛头』的『薅羊毛』生意,经过多年发展,甚至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羊毛头」不仅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敲诈勒索商家,甚至还建造了自己的「基础设施」。

「羊毛头」最依赖的基础设施之一就是接码平台和虚拟手机号。接码平台的作用就是接收来自各大平台网站注册账号时的验证码,再通过技术手段,瞬间生成成千上万个虚拟账号;虚拟手机号则有着零月租、监管较为宽松的便利。利用这些虚拟账号和虚拟手机号,「羊毛头」就可以创造出无数的「新用户」「独立用户」,领取平台给予的大量福利,把本该属于消费者的利益收入囊中。

流量背后的虚假繁荣

既然「薅羊毛」现象普遍,平台和商家为何不针对「羊毛党」的惯用伎俩,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尽可能减少「薅羊毛」现象?

「应该说,『羊毛党』的大肆兴起,与平台和商家在一定程度上的默许甚至纵容是分不开的。」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在当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拥有更多的人气、更多的流量方能保证自己的商业业绩节节攀升。然而,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层出不穷,如今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

有专业机构计算,如今平台和商家获取新客户的广告成本从过去的几元、十几元上升到了上百元。这时候,出台优惠促销活动甚至通过「羊毛党」引导流量也就顺理成章。可以说,没有「羊毛党」,很多优惠促销活动也不会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关注度。因此,一些平台和商家特别是新成立的商家对于「羊毛党」是欢迎的,甚至还会给予「羊毛头」佣金,通过「羊毛头」向市场释放优惠信息,从而提升人气和销量。

以银行业为例,面对移动支付模式和花呗等新型信贷模式的大举进攻,传统银行业一直面临着如何争取信用卡新客户、如何培养信用卡用户消费习惯的问题。「他们传统的线下推广模式费时费力,效果还不见得有多好。这时候,我们就派上了用场。」一名职业「羊毛党」说。

有的「羊毛党」在朋友圈晒出截图,声称自己在 5 天的信用卡活动期间挣了数十万元。除了吸引人气、增加信用卡业务规模,银行推出的优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消费贷、分期贷等银行新业务的增长。

「事实上,『薅羊毛』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精打细算的消费习惯,并不需要大加指摘。」相关法律界人士认为,一些平台、商家推出优惠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利给消费者,提升自己的销量和影响力。一些「羊毛党」靠着攒积分、参加活动,不仅得到了实惠,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值得警惕的是借助非法手段,打着『薅羊毛』旗号攫取非法利益的人群。」

也有业内人士唿吁,过分「薅羊毛」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作为连接买家和卖家间的「桥梁」,电商平台不能对过分「薅羊毛」的行为视而不见,更不能贪图「羊毛党」和套路营销带来的流量背后的虚假繁荣,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规范「薅羊毛」行为,真正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


作者 汪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