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换届:选贤任能

作者作者

11 月 30 日,九三学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韩启德代表九三学社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时政

从来没有过一个英语单词与政治联系得如此紧密,上至政治家,下至语言学家、网民,纷纷过来考证一个英语单词的涵义,甚至引发外事纠纷,这个单词就是 Bumbler。为什么这个单词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事情还要从英国着名的《经济学人》发表的一篇没有署名的短文章说起。

一词激起千层浪

2012 年 11 月 16 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内页上刊登了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对今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以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作了一个综述式的回顾。

本来这样的文章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充其量这只是对已经见报的情况「炒冷饭」而已,但正是它的标题却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蓝绿媒体纷纷加入论战,政治人物也在各自的 Facebook(脸书)上发表观点,甚至连严肃的学者都过来加以学理论证,连马英九先生也坐不住了,委派台湾「驻英代表」沈吕巡投书《经济学人》以正视听,最后《经济学人》不得不为它的标题发表回应。

那么究竟是什么标题成了麻烦制造者呢?那就是「Ma the bumbler」。何为 Bumbler?《韦氏辞典》的解释是搞糟事情的人;《柯林斯辞典》是笨手笨脚犯错的人,老是成事不足;有网络辞典则有因为能力不足而犯错的人等意思。

由于这些含义,岛内有些媒体在翻译时就直接译成「笨蛋马英九」,也有些媒体认为译为「笨蛋」太过刻薄,可以译为「笨拙」。还有些学者引经据典,实践大学应用外语系讲座教授陈超明指出,「Bumbler」一词出自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孤星血泪》,其中有位小吏名为 Mr.Bumble,一个胖胖的小人物,办事还算认真,就是做事不得要领,由于小说太有名,词汇便被后人引伸流传下来。

最具颠覆性的解释是余光中给出的,他与马英九交谈时说,拙并非一定是笨的意思。例如着名的苏州园林「拙政园」,「拙政」就取自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即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所以拙为朴实之意,也有踏实、负责任和不轻举妄动的精神。他说,这没什么负面意思,就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和愚公移山等意思。

最后,《经济学人》亚洲版主编齐格勒回函给台湾驻英代表处时指出,这是台湾媒体不负责任地错误翻译,Bumbler 一字只是形容一个人「行事犹豫」,绝对没有侮辱的意思。

到底有何深意?

我们都知道,任何语言的含义都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理解,关键是上下文,要想准确地理解 Bumbler 的含义,就要看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文章不长,只有八段,一上来对马英九先生的前后两届任期做了比较,正如副标题所说:万人迷的光环不再,接着分析了原因:经济上,人们的生活遭遇困境,薪水不涨、房价勐涨、贫困家庭增多等等;政治上,优柔寡断,油电双涨、消减军公教的年金都引发民众极大的反弹,提高社保的费率却担心反对而不能实行,第二轮涨价也被推迟,林益世的贪腐入狱也对马英九先生的清廉形象带来打击。党内也遭遇「呛声」,连胜文公开说,「经济搞不好,选上也是丐帮帮主」。文章最后还指出,马英九先生的公信力已经是江河日下了。

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事实上是对马英九先生两届任期做了一个比较,举出了一些公认的现象,例如薪金、房价、油电双涨、贪腐等等,也引用了 TVBS 调查中心的统计,马先生的满意度已经骤降至创纪录的 13%,还分析了马英九先生的一些执政特点,结论是他的执政能力不强(ineffectual bumbler),绝非是骂街式的笨蛋。

其实作为媒体,对领导人的评价本来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何况西方媒体本来就是以攻击和监督政府为天职,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我引用的证据没有错,我就没有出格,至于是否全面,那不是杂志所要考虑的,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所以,当马英九先生委派「驻英代表」沈吕巡投书《经济学人》,说文章的数据不全,又引用了更多的经济数据,试图说明台湾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不像文章中所说的那么差时,亚洲版主编齐格勒回函时仅仅说到,这是一个翻译的错误,标题并没有侮辱之意,至于文章自身,则没有丝毫的解释,因为台湾提供的资料并没有一条证明文章所引用的材料是错的,那就 OK 了,没有回应的必要。

很多台湾媒体和网友的大论战与其说是争论一个单词的含义,不如说是借外讽内了。其实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说,对领导人及其政策的批评原本就是常态,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要深入考虑背后的原因。笔者暑期在台湾访问期间,就听到了很多议论,对台湾的内政外事议论纷纷,对马英九先生的各项政策也都有很多的批评。其实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一种利益调整,总是会有利于一方有害于另一方,关键是是否符合公平的原则。

是否是 Bumbler,现在评论还太早,还是留待历史评说吧。(作者为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