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生态研判为切入点 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作者
作者
四川省纪委监委驻成都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组开展学校政治生态分析研判。

高校政治生态是高校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体现,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决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营造好比中医治病讲究调理人体内在阴阳一般,政治生态好,人心则顺、正气亦足;政治生态差,必然人心涣散、百弊丛生。

派驻改革以来,四川省纪委监委驻成都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组紧紧围绕政治监督持续发力,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启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暨政治生态画像工作。充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发挥「互联网 + 党建」的优势,通过召开 1 次会议,申报 1 个项目,组建 1 支队伍,完善 1 项制度,撰写 1 篇报告,取得 1 项软件着作权,构建出「6 个 1」的政治生态研判制度体系。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成效显着,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大幅提升,全面建设的发展势头向上向好。

高度重视,认真构建评估体系

心脑息息相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政治生态研判,要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必须要做到心脑相通,部署有力。学校党委是工作主体,驻校纪检监察组/校纪委办公室担负督促协助责任。学校成立政治生态研判专项工作组,党委书记任组长,驻校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学校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校纪委办公室人员组成,并在党委常委会上审议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建立政治生态定期研判机制实施方案》,党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政治生态监测指标讨论座谈会,最大程度保证了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因制宜辨体质,构建「互联网 +」科学评估体系。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临床治病要根据时令、地理、患者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此为实现「精准研判」,避免政治生态评价千人一面,无法描述问题程度和演变趋势,在充分结合本校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专题研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力求通过可观测、可量化的指标对学校政治生态作出评估,为研判结果提供数据支撑。学校纪委办公室与智能医学学院纪委共同研发出政治生态监测评价软件系统,主要围绕「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情况、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思想文化建设情况、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情况、干部选任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廉政风险防控情况等 8 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37 个三级指标开展动态监测。

司外揣内由表知里,确保监测结果真实可信。《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人的局部和整体是辩证统一的,某一局部区域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盛衰有关。高校部门、学院的局部变化及实际情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学校政治生态的内在情况。为此,驻校纪检监察组在全校各二级党委及机关党总支中遴选出 200 名有政治站位、有责任担当、处事公平公正的教职工代表为政治生态观察员,组成常态化校内政治生态观察员队伍,由政治生态研判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负责每年集中组织观察员进行现场扫码评分。测评结果以一棵葱郁的大树作为载体,以树木枝干的繁茂与枯损程度反映出测评各项内容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治生态的现实状况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研判工作

望闻问切,开展「两调」摸清现状。学校党委、驻校纪检监察组统筹组织力量,通过调研座谈、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调研座谈由校纪委委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围绕政治生态研判体系设置、测评范围、分值计算等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意见建议;调查问卷以「六个聚焦」内容为基础,归类细分成若干测评点,采取正面提问和负面提问交叉的方式设置问题,以「是」或「否」作答,并可文字备注反映情况。调查问卷向部分重点学院发放 230 余份,综合汇总形成学校政治生态状况。

辨识体质,实施「两查」准确评估。坚持分层分类画像,厘清「关键少数」与群体风气,由画局部向画整体推进。「风行于上,俗成于下」,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其一言一行都是在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包含基层党组织的主要领导班子、班子成员等,研判工作紧盯主要领导,突出「关键少数」。一方面「自查」,由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进行一次政治生态自查自评,另一方面「互查」,由班子成员相互之间开展互查互评,从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自律等方面,重点反映个人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进行个性化立体画像。

对症下药,形成制度完善体系。学校党委、驻校纪检监察组在「两调」「两查」基础上,以政治生态现状反映出来的问题作为观测点,列出问题清单,形成有见人见事、有数据有案例支撑的政治生态研判报告。政治生态研判专项工作组将反映较为集中的领导干部确定为重点关注对象,量身定制个性化谈话提纲,精准敲定谈话对象,坚持抓早抓小、红脸出汗。结合日常监督执纪问责情况,充分利用和完善政治生态研判的方式方法,监督驻在高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驻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更加准确、实在、有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构建政治生态定期评估体系,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政治生态制度,压实管党治党责任。

辨证施治,充分运用研判成果

政治生态研判不能只留在纸面上,用好研判结果,「因病施治」是使研判成果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学校党委、驻校纪检监察组在推动政治生态研判工作过程中,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部评价标准与外部评价标准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与信息化运用相结合、监督预警与成果运用相结合,遵照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原则,聚焦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坚持边画像、边净化、边涵养。

未病先治,把系统预防与靶向治疗相结合。政治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如果只是进行一次性研判,可能出现滞后性问题。因此,结合学校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分工分步实施,努力实现政治生态研判律动性。一是用好系统预防。发挥驻校纪检监察组监督的「前哨」作用,通过政治生态研判过程中全面梳理十八大以来问题线索,重点分析信访举报、执纪审查、巡视巡察、职能部门日常监督反馈的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病变细胞」,注重防止「病变细胞」扩散和转移风险。二是用好靶向治疗。近年来,学校开展 2 轮政治巡察,以问题为导向,完成对 8 个基层党组织的巡察工作,个别谈话 147 人次、发现问题 165 个,开展违规发放津补贴专项整治,对涉及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问责。

因人论治,把量化入脑与约谈入心相结合。学校党委组织召开政治生态研判专题讨论会,确定部分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关注对象,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加以分析研究,充分运用好「四种形态」,量身定制「个性化」谈话提纲。政治生态研判专项工作组办公室分门别类梳理出校领导班子成员分管领域的突出问题,由分管校领导与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2021 年,学校各级党委对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约谈提醒 64 人次,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瘥后防复,把发现问题与完善机制相结合。针对政治生态研判梳理出的突出问题,政治生态研判专项工作组向学校党委提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严格校内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督促监督责任层层落实等 5 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及工作措施,向相关职能部门下发监察建议书 4 份,纪律检查建议书 5 份,同时,针对政治生态评价监测过程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坚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丰富完善评估方式方法,不断查漏补缺,逐步健全完善政治生态评估体系。

高校的政治生态研判工作应该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开展,通过对「树木」的精准监测,科学评估「森林」的政治生态状况,及时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畅通气血,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构建和维护校园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作者单位:四川省纪委监委驻成都中医药大学纪检监察组)


作者 张景萍 李鑫 肖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