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过时?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提的着名论断,时代已经证明其对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但近来有学者表示,30 年过去,这一论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中国现正进入培育「橄榄型」社会的新时代,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后半段,即构建相对结构均衡的、多数人具备幸福感的社会。
正方
「先富」理论已过时,分配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经济时报》:
城市居民先富于农村居民;垄断行业员工先富于普通企业员工;拥有溢价的权贵阶层先富于一般竞争阶层——数据显示,我国基尼系数约为 0.438,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 3.3 倍。旧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和谐高效发展的因素,市场化改革到了关键时刻。
在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应该退居二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富才是主线。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设计应该更多地被体现,它将直接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形态中人们对财富的理性认知。
《东方早报》:
「先富型发展」将 GDP 增长看得很重,甚至让其成为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并认为 GDP 增长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最终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事实上,无就业增长问题、大量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高通胀问题都是对其的残酷挑战。因此,「先富型发展」的模式必须得到改善,政府必须开始关注民生、关注包容性增长、关注机会平等、消除权力腐败以及促进政治透明。
反方
「先富」与「共富」不矛盾
《法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熊彼特曾指出,资本主义是不断进化的,「稳定的资本主义」的说法自相矛盾。与此类似,共同富裕也应该是不断前进的,「稳定的共同富裕」自相矛盾,怎么能设想一个静止的共同富裕状态呢?要点在和谐共进,就像陀螺,转起来能保持平衡,一停住就倒下。一定意义上讲,什么时候实现共同富裕是个假命题,因为动态的共同富裕必定是贯穿始终的。
《新东方》:
共同富裕离不开先富的带动和促进。以发展最迅速的美国为例,1948-1969 年,对于生产率的贡献率来说:资本要素占 19.75%;综合要素占 47.75%。日本 1952-1971 年数据为:资本要素占 23.84%;综合要素占 55.16%。
当然,先富也有可能伤害共同富裕,这就需要提升先富的伦理性,使先富朝着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产生正面的道德价值,获得持续发展的动能。
先富,从其来源和生成上讲,与劳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劳动有关,与开源节流和爱物惜物以及善于管理有关。劳动型的先富由于富含伦理的意义,故而往往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先富也可能与巧取豪夺和侵略性的行为有关。而巧取型的先富由于失却伦理的意义,故而往往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不能寄希望于巧取型的先富之上,也不能希望以此来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