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高线」,谈何「底线」?

作者
作者

中 秋节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因出国时擅自改变路线受到处分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刷屏。很多人在胡锡进的微博下面留言,有向他求证处分真假的,也有表达兴奋之情的,还有骂他腐败分子的。

有纪委的朋友从专业角度分析了那份处分文件,说这是一份组织内部对同志违反「四风」的警告。如果跟据这份文件,把受处罚者描述为「腐败分子」,显然是不合适的。

就正常理解,警告应该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也是党纪处分的一种轻处分。比如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最近一次在福建调研,强调的就是,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

王岐山还说,今后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这说明过去的党纪处分中存在问题,而胡锡进的处分就属于王岐山所说的今后处分的大多数形态。

按过去的一些思维,查处大要案是衡量一个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综合战斗力的体现,却忽视了日常监督执纪问责,只要领导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就没人管、不追究。现在要求把纪律挺到法律前面,防止小错酿大祸,是对党员干部的爱护。这不,在 9 月 3 日召开的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王岐山就说了,「严管就是厚爱,子不教、父之过,干部犯错误、组织有责任」。

细心的人发现,王岐山最近几次露面,频繁强调的都是全面从严治党这个话题。在更早一点的「2015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上,王岐山则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两条线」:既要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观作为「高线」,又要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

今年以来,王岐山先后 5 次谈到过「底线」,之前一直让人猜测具体指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王岐山三令五申的「底线」,概括来说就是所有违纪行为。今年 7 月,王岐山在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征求意见会上明确表示,党纪处分条例应成为从严治党的一把尺子、广大党员的基本底线和遵循。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凡事都要有个「底线」,触碰了就要受到约束甚至惩罚。对老百姓来说,「底线」就是法律法规;对于党员来说,党的纪律和规矩就是要时刻挺在前沿、记在心里的「底线」。

胡锡进曾和网友谈过「网络大 V 如何坚守底线」的话题,有人说,以前一直以为胡锡进是「高线」,没想到也触碰到了「底线」。那么党员干部的高线究竟是什么?有媒体分析称,「高线」的深层含义就是共产党人的修养,是以德治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领导干部而言,没有追求「高线」的思想,就难以守住「底线」。「底线」借助的他律的力量,而「高线」更多的是自觉的力量。「高线」能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进而抬高做人的「底线」;如果没有「高线」的牵引,所谓的「底线」其实也就是一张白纸。


作者 板桥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