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敬畏」,方可登上「高峰」



提到阴军,爱听曲艺的人都知道,他是着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省级非遗山东快书项目的优秀传承人,他表演的经典曲目《武松打虎》惟妙惟肖;他担纲主持的《快书故事》栏目,用山东快书形式播报民生新闻;他传唱山东快书 39 载,获奖无数,既有山东快书、快板电视表演大赛一等奖,还有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首届「高元钧杯」全国山东快书大赛金奖等,在曲艺界有着较大的影响……
不止如此,阴军还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军旅曲艺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
那么,阴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如何为山东快书痴狂?本刊对话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阴军及其山东快书的对话。
天下泉城:很想听您谈谈对阴军和他山东快书艺术的总体印象。
孙立生:我从事曲艺评论。与职业特点有关,做人处事比较自信,总是相信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和阴军认识 30 多年,这是接近人生三分之一的长度。这些年来,我总是居高临下地「指点」他,甚至不问断地去批评他,而他却与我始终不离不弃。由此想作出这样的判断,阴军是有胸襟、能包容的人。回过头来再梳理、总结,其实我的观点并非都是对的,有些不过是视角不同而已。于是,阴军坚持与我交往 30 多年,便在我眼里成了难能可贵的气度。「有容乃大」,他的坚持,不得不让我把他看「大」。每逢听我唠叨,他听且思,从不轻易打断或辩驳。我的态度有时很极端,总觉得自己出发点好,所谓「爱之深,痛之切」。现在看来,反而是他用「30 多年」这个长度影响了我——对比他,起码我在度量上「输」了。能够「包容」的人多是真心求上进,求真相的人。所以,阴军是个坚持往上攀登、不断要求自己有所提升的人。
我觉得,阴军的山东快书表演最显着的特征,是它具备这个时代的特点,即它是「今天的山东快书」。他的表演不陈旧,这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关系,即他是从部队氛围成长起来的,是军旅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风格和前卫文工团、和解放军文艺的大环境始终没有脱离。所以,即使他说《武松打虎》,也是今天的《武松打虎》—其中一句现代的词语都没有,但是它依然给人感觉是「活在今天」的山东快书艺术。应该说,这极不容易。
我想说,主要是个人胸襟的宽阔与所处氛围的健康,成就了说山东快书的阴军与阴军说的山东快书。怎么判断阴军在山东快书艺术上的水平呢?虽说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但谁都不会否认,比赛的「奖项」是具体判断演员水准的重要「参照物」。我仔细想了想,阴军在全国山东快书队伍中,应该是得奖项最多的一个——甚至不是之一。他参加了很多的全国、全军的曲艺比赛,得过很多奖项。就是说,在我个人的记忆中,他获奖率最高,用「名列前茅」并不夸张。最近的一次全国性的山东快书大赛,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元钧杯山东快书大赛」,阴军唱了一个新作品《凑份子》,留给我与众多评委、观众的印象很深。
阴军就是一步接着一步、一次比赛接着一次比赛、一个奖项接着一个奖项地走到了今天。他不间断地历练和超越自我,将自己由一个酷爱山东快书的热心青年,「锻造」成与时俱进的优秀中青年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天下泉城:您对阴军的艺术发展,有些什么样的建议,就是说您觉得阴军在哪些层面上还需要再进一步地提升?
孙立生:我们判断一个山东快书艺术家的成就,往往要联系到他的「代表作」,即要参照「唯他独有」或最具他风格、品质的作品。我认为,阴军应该从「自我品质」上好好下功夫了。这需要个性鲜明的作品及表演,还要渐渐培养自己艺术品质的传承团队。现在阴军桃李满天下,但他与他们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山东快书」,还没有形成「阴军风格的山东快书」。阴军演绎了很多紧随时代的山东快书新作,其中不乏优秀的,但是我觉得能够体现阴军独有个性的或者由他「首唱」而「影响一片」的似乎还不多。阴军继承了很多孙镇业先生的表演风格,但,如何将孙镇业「化」成阴军,这同样是阴军所要面对的。我始终说,山东快书只有用山东快书说话,其中的意思也包含你得要用自己的、别人不可取代的艺术创造,为自己的价值「验明正身」。这,是阴军走到今天必须面对,即前进征途上需要突破的「瓶颈」。
天下泉城:我们了解,阴军在艺术的传承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他联合了一些学校等机构,推广山东快书艺术,而且人数上是大规模的。他建议并积极付诸于教学实验与实践,在某些职业培训中,融入进了许多山东快书艺术的形式特点。您对这些有何看法?
孙立生:当年,我们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办了一个新纪元艺术培训学校,阴军是我们聘请的教师。他当时的学生,其中的一些优秀者,后来成了他的人室弟子。古人说「教学相长」,教学,逼着他必须不断提升。这个过程,使得阴军不得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他对学习的热情、自觉,与他这个「过程」的存在不无关系,即他渐渐由被动而转向主动。他自身对综合素养的重视,当然也会影响到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中不少是「多面手」。今天不少曲艺人把艺术视为「技术」,所以路越走越窄。厚积薄发,对所有的艺术行当都非常重要。阴军要求自己先为艺术家,再为曲艺家,再为山东快书艺术家——我认为,这个方向、路径都是正确的。
阴军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开办了一个「大班」,有近百名学生追随他和他的弟子学习山东快书。据我所知,阴军还 是最早将山东快书艺术拓展到电视新闻和飞机广告荧屏上的人。所以,他对山东快书的热爱无可非议;而他将山东快书艺术的传承,融入到「齐鲁文化」这样的层面上去弘扬,也是可圈可点的一种理性与智慧。他力求把塑造齐鲁文化新人视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山东快书」成为一种有效媒介,从而培养、提升山东大学生、年轻人的综合素养。这种「眼光」是值得肯定的——他期待将山东快书艺术人才的发现、培养与大学生选修课或课外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积极探索,应该给予支持,我给他点「赞」。
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只能「边走边看」,年轻人将来不见得就是要从事山东快书这个专业,但是山东快书起码可以「提醒」山东人不要忘「根」。曲艺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乡情乡音」。我觉得,从这样的视角看阴军,他是一个有担当意识且尽己所能做出一定贡献的人。这,谁也不该否定。
天下泉城:根据您本人对山东快书的了解、认识,您觉得山东快书今天或者说将来应该如何去传承、发展?
孙立生:山东快书是我们山东人的一张「文化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可以对山东人的品质、性格、审美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在山东快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中有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一个叫高元钧,他是高派山东快书的创始人;还有一位叫杨立德,是杨派山东快书的创始人。高元钧先生将山东快书推广到全国,使之成为流行全国的曲艺形式;杨立德先生则始终固守在山东。从文化名片的意义上说,高元钧先生通过他的山东快书让全国的观众「认识」山东人;杨立德先生呢,则是通过他的山东快书,让山东人自己愈发「了解」自己,即,使观众懂得如何才是「名至实归」的山东人。认识并研究、发现山东快书艺术唯我独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是包括阴军在内的所有山东快书人需要具备的「文化自觉」。
高元钧先生博采众长,「说新唱新」,使山东快书一步一步走向全国。阴军的恩师孙镇业先生得益于高先生的「真传」,当年对恢复、演出传统经典山东快书《武松传》做出了极大贡献,让山东快书艺术走进全国千家万户,使之尽享其独特魅力。这其中的缘由之一是,《武松传》无疑是别开生面的「新作」。现在「火炬」传到阴军这代人手里了,如果你依然抱着「武老二」的故事不放,恐怕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了。毕竟没有创新与个眭,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不会走远。
孙镇业先生嫡传弟子很多,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这其中与我走得最近的当属阴军。因为走得近,他的「行踪」我便了解,他并非像一些人所传言的「活的孤单」,相反,他「市场」很活跃:今天到深圳,明天去内蒙……现在哪里都有山东人,山东人思念故土,思念乡音,山东快书的「当里个当」传达的是浓浓的乡情。一定意义上说,阴军扮演了「乡亲大使」的角色。我对阴军日常的一些言行,也有不同看法,我从来不去掩饰他的毛病与缺点;但,在为坚守山东快书阵地、传播山东快书艺术魅力等「大节」问题上,他的付出与努力是不容置疑的。
艺术这个行当,容易互不服气。受众喜好不同,见仁见智,所以便有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凭我个人爱好,当初最崇拜孙镇业先生的表演。孙镇业先生故去之后,在诞生山东快书的山东这块热土上,好在还有「阴军们」顽强坚守着山东快书事业。究竟谁是我们「山东方面军」的山东快书艺术扛旗人?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沉淀之后,让历史作答。但无论何时,评价它的基本尺度都不会改变,那就是用「旗手品质」的山东快书去说话、去证明——这,似乎与辈分、名分什么的关系不大。艺术需要有交流,更需要有竞争,水平的高低需要台下边下「死功夫」,舞台上见「活功夫」,即用货真价实的「玩意儿」证明自己艺术的存在价值。我觉得,对阴军弘扬山东快书而表现出的使命感、责任感,无可非议乃至值得肯定。但,使命感、责任感最终都需要化作能力——创作、演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山东快书作品。(本文图片由阴军提供)
作者 阴小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