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严肃过节?

作者
作者

「中 秋、国庆将至,请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近很多党员干部都收到了这样的提醒短信。这是纠「四风」要紧盯重要节点的体现与落实。

中央纪委每逢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就会要求加强监督力度,让「四风」现象无处藏身。这既是表明中央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的决心,也是提醒各级干部,逢年过节更是对他们自身的考验。

相关研究梳理了 2013 年部分腐败案件发现,因贪污受贿落马的官员中,在春节期间大肆收受贿赂的占到了案件的 31%。这个数字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央严肃过年纪律,遏制歪风邪气,架起「高压线」、通上「高压电」的必要性。

官员多在过节被「围猎」

笔者最近接触的一名落马官员,就是一个过节期间被「击中」的典型——他收受的第一笔贿赂,是国庆期间管理对象为「沟通」送过来的。

当时他刚被提拔到一个领导岗位,加强了行业监管,让一些管理对象感到「危机」。有管理对象所在公司管理层集体想出的办法是,国庆期间「请出来吃顿饭,送几千块钱沟通沟通」。

如果按照「传统风俗习惯」来看待,也许会觉得几千块钱问题不大,甚至认为「送礼有理」。但是无利不起早。「从近年来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分析来看,权力腐败始于交易,交易需要场合。于是,想与掌权官员接近的别有用心之人,就以联络感情为由,逢年过节请吃、送礼,慢慢渗透。各种所谓的『豪华养生宴』也就成了害人性命的『慢性毒药』。」北京市大兴区检察院检察长杨永华称。

一段时间后,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官员往往就会放松警惕,不知不觉中招。上述落马官员就是如此,3 年间每次过节都收到该管理对象的「礼金」,从几千慢慢增加到几万。直至案发,他总共收受 20 多万贿赂款。

当然,这种「围猎」不只发生在官商之间,也发生在官场内部。

1995 年,陕西省蒲城县原县委书记王绪刚曾经写过一篇《不收拜年礼从我做起——一位县委书记公开拒礼后的内心独白》的文章,里面就透露,1995 年,他调任蒲城县县长后发现,那里兴盛送礼,特别是向领导干部送礼成风,春节尤甚。

「年前一个晚上,我家的门铃响个不停,我从窗户看到楼前站了一片人,越发不敢开门。恰巧一个外地旧友来看我,我只好开门迎接,结果唿啦啦跟着拥进来一群拜年的,都是手下的干部,吃的用的瞬间放了一地,搞得我措手不及。」

王绪刚回头一算账,惊出一身汗,「如果把门敞开,至少全县一二百正科级干部都要来,就说每人只送两瓶酒、两条烟,加在一起价值一二十万元呀!」

过节成权钱交易高峰

由于人情社会等因素存在,不少贪腐官员认为过年是「人情往来」的好时机,收礼也不易被发现,结果节日就成为他们变现权力的高峰。

在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史超受贿案中,春节期间成为他受贿的高峰,80% 以上贿赂都是在此期间收受的。辽宁省抚顺市规划局原局长江润黎大肆受贿,也是从逢年过节开始的。她回忆说:「在我接受的贿赂次数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利用年节机会。」

吉林省原副省长田学仁因「跑官要官」涉嫌受贿 1919 万元,2013 年 11 月 1 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而他在收钱的时间上,至少有 38 次是在春节期间。

广东徐闻原县委书记徐凤娟落马后也坦白,她大肆受贿就始于 1991 年春节。当时她收了 3 万元红包,还有点惴惴不安。但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徐闻工作 4 年期间,1992 年她收了 15 万,1993 年收了 20 万,1994 年收了 18 万。有时春节送礼的人排成了队,她的司机用电话调度指挥,以错开送礼时间。

贪官慕绥新在狱中「忏悔录」中还这样写道:「我在沈阳市任职的 4 年中,有 180 余人,其中 85% 以上是各类干部,逢年过节,大事小情,以各种名义给我送钱送物多达 600 余万元。」

这种疯狂的权钱交易不只腐蚀官员个人,更为危险的是会助推一种逢年过节常见的「团体隐形贿赂」在官场上蔓延。

「团体隐形贿赂」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以「单位」名义「送」,实则是贿,「礼品」有土特产、名牌产品之类, 也有「送红包」的。东西都不算贵重,但影响很不好。有些实权单位,节礼太多,都堆到机关走廊上了。

贪官眼中的「逢年过节」

贪官在过节期间,都在做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过节的呢?

福建省郑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对办案人员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节收红包属于礼尚往来。送者是出于情意,收者岂能驳他们的面子?这就像小孩子们收压岁钱一样,正常得很,不违法!」

有些落马官员则乐在其中。中国民用航空江苏管理局原局长崔学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最盼望的是多过几次年,我有个春节情结。过年除了收红包之外,还收了许多名烟名酒,抽不完、喝不完,就拿到民航开办的餐厅、饭店去卖,仅此一项,一个春节下来,就能收入 10 万元。」

更多落马官员能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河南省开封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森林在查找自己犯罪根源时说:「逢年过节送钱送物仿佛成了潮流。我觉得自己就是被『人情往来』面纱下的铜臭熏倒的。」


作者 尤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