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容得下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对中同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和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曾把批评比喻为「洗脸」、「打扫房子」;他所引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格言,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什么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呢?
首先,容得下尖锐的批评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肚量。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过去常有人说,共产党的干部肚量真是大,听得进任何异议、批评和反驳。可现实中,不少人习惯于听好话、表扬和奉承,容不得半点的批评,甚至很反感他人监督,总认为自己什么都是正确的,特别是某些官员一身「霸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整日里「飘飘然」地过日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干部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要有容人之雅量,而不能因为虚荣心作祟,听不得尖锐的批评,其结果可能导致党性的沦落,责任的沦陷,担当的缺失。
其次,容得下尖锐的批评才能聚合「中国梦」的正能量。实现「中国梦」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体人民一起努力,当今我国社会处在各种矛盾多发期,我们要勇敢地正视,坦然地面对,积极地解决。「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批评得当的就立即改进,批评错误的就做好工作。倘若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味地高高在上,对老百姓的批评充耳不闻,再多的问题、再多的苦恼、再多的批评,都等于「零」,自然传递的就只能是「负能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容得下来自各方、各种各样的批评,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才能凝聚民心,聚合正能量,实现伟大而又美丽的「中国梦」。
第三,容得下批评才能真心为民服务。领导干部只有做到「胸纳百川」,把人民群众的批评性意见作为促进工作的动力与鞭策,真心听民声、真意察民情、真情解民忧,想百姓所想、思百姓所思、解百姓所盼、办百姓所困,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与好事,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如果容不下批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遇事推、见人躲、上访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一种摆设。
第四,容得下尖锐的批评,才能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可能经济上去了,社会反而不安定了,甚至影响到执政的基础。领导干部认真听取群众的批评以及反映的问题,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真心真意地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我们面临利益多元发展的挑战和考验,党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弥足珍贵。基层群众看到领导干部虚心接受批评并加以改正,心中的不满意就会烟消云散。矛盾化解了,疙瘩解开了,鸿沟跨越了,我们的社会就安定和谐了。
责任编辑:刘忠
作者 顾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