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坐标」,让学习融会贯通

作者
作者

「很 多时候,我是学习完重要会议精神后,在电视上第一个谈体会的党员。」

不管是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还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罗建波、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郑剑等学界业界大咖,都曾在不同场合,谈过学习重要讲话、最新精神及要求等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今天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增强学习能力,都颇有针对性。

上述专家分享的学习方法可概括为三种:比对阅读法、化用集字法、建系对比法。

比对阅读法:不断琢磨出新意

比如,一段时间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新词热词,如在 2018 年 6 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当年 11 月的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主席又指出,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此外,在多个场合,中央都高度重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央党校教授罗建波通过阅读原文,反复比对,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自己的理解,将其解释为「经济全球化之变,世界经济重心之变,国际格局之变,全球治理结构之变,人类文明多元之变」等五方面,并对在此条件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了更深的思考。

化用集字法:灵感来源于抓住思想精髓

2017 年 7 月,由杨禹担任总撰稿的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一套首播。而这个片名的取得,则与「化用集字法」分不开。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政论片,该取一个怎样的名字,既表达改革决心,又体现出继续推进改革的态度?主创者们一直在思考,找了很多重要讲话研读,想要获得灵感。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总书记在全国政协 2017 新年茶话会上讲话中,发现了重提「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等表述。灵机一动:「有了!」将片名定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方案就此得来,并最终通过。

「其实,各领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杨禹举了个例子,学习关于改革的最新精神,除了把有关改革的纲领文献找出来仔细阅读外,也离不开对依法治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重大方略的研究把握,这更需要我们下苦功夫。

建系对比法:把握住历史的横纵坐标

第三个方法,则可称为建系对比法。「五四运动 100 周年纪念大会时,为了准确评论,我做了很多横向纵向坐标的材料准备。横向,是如当下重要文献、重要讲话中,关于五四运动和青年的部分。纵向坐标,则是我们党不同重要时间节点关于五四运动的重要讲话及有关文献,最早的一篇是 1939 年的一篇讲话稿。」杨禹坦言,把握住内在逻辑,有了历史纵深感,才敢去讲,才敢去评论。

这一方法,也被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郑剑所提倡。他指出,学习理论,要对比学、反复学。对比学,就是对比以往党的重要文献特别是上一届、两届党代会的报告学;反复学,就是反复琢磨、深入思考,看看那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含义和深意是什么。

在郑剑看来,这些变化和深化、亮点和新意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需要着力领会和把握。比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等重大亮点,新提法如从「创新发展理念」到「端正发展观念」、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都值得反复研究学习。

加强学习,也离不开投身实践。作为媒体人、中国改革报社副社长,杨禹多次到各地采访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生动实践、了解其存在问题等,郑剑亦经常走基层,听民声、与干部群众交流等,这为其学懂弄通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现实支撑。

笔者认为,这三种方法对于我们加强学习、学到点子上都很有帮助。就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出台一项最新政策,必须做好功课——对此前政策的长处、问题深入了解,对面上有关的方方面面情况较为熟悉,并计于民,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有这样充分的准备,新政才会直击痛点,解决问题,受到群众的拥护。

「三法」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它帮我们构建了更立体的坐标,更宽广的视野,其要义是融会贯通,目的是解决问题。


作者 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