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错机制为何在一些地方成「墙上画大饼」?

近年来,容错机制在基层屡屡被提及,其运行状况如何?一些干部认为,容错机制出发点很好,但多数政策成了墙上画大饼,能看不能「吃」。
基层干部对于容错机制心中没底,因为能否「容错」常常取决于某个领导的意志,并不是集体的决策,加上需要调查、谈话,不少干部认为,「前景不明,还不如不做」。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容错机制看起来像是墙上画大饼。比如,一些容错政策是某部门自己出台的,但是出了问题之后,纪委监委不认这些「容错」政策,追责和处罚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做事的干部身上。
有些容错要求也「高不可及」。如某地制定的《关于推行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容错纠错工作应强化过程留痕,使流程可控、过程可溯、责任可查,认定和处理结果有说服力,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
基层干部表示,一些问责是拿着「现在的放大镜」找以前的问题,这就好比「看着后视镜往前开车」,要历史辩证地看待问题。
东部省份一名基层干部说,以脱贫攻坚工作为例,存在谁干得多,谁面临的问责风险大的问题。尤其是攻坚之初,不少细节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才能对如何有效、规范开展这项工作形成共识和标准。但如果用这种后来形成的共识和标准,来检查、审视之前的工作,就容易出现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
一名基层干部表示,一线干部都有干成事、不出事的愿望,要让想干事的干部敢干事,让能干事的干部干成事,分清非主观性错误和明知故犯的错误非常重要,前者可以容忍和纠偏,后者必须要问责、追责,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或是追究刑事责任。目前来看,容错机制普遍还做不到这一点。

从负 6.8% 到正 3.2%,意味着什么?
从负 6.8% 到正 3.2%,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的二季度 GDP 增速数据令人振奋。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那么,3.2% 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综合施策的效果。」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 7 月 16 日的发布会上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认为,亮眼「成绩单」的取得,得益于有力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举措。曾在一季度受到最大冲击的第二产业,在二季度出现强劲反弹。二、三产业增长的修复带动了上半年中国居民收入降幅明显收窄。
当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休戚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 月 24 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 4.9%,较 4 月份报告进一步下调 1.9 个百分点,透露出并不乐观的预期。
同时,从整个上半年来看,GDP 增速同比依然下降 1.6%。上半年,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间。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更为严峻的是,疫情形势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面临较大的输入性压力。无论是前一段时间与北京新发地市场有过接触的确诊患者扎堆出现,还是从厄瓜多尔进口的南美冻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这些都一再发出警示:防范疫情反弹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分析认为,下半年经济复苏动力能否持续,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疫情的可控程度;二是疫情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冲击的程度和长度;三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在他看来,鉴于全球市场萎缩,未来总需求的重心仍在国内。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