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乡镇政府因何易陷形式主义泥潭?

作者
作者

乡镇为何屡屡被指形式主义,精准扶贫变精准填表有何隐情?近日,中国社科院学者周少来经过实地调查,在《人民论坛》进行了分析。

形式主义,作为一种资源空耗、体制空转的「官僚制隐疾」,为何还能长期存在?原因值得深究。其基本规律是:越是基层的政府单位,所受到的上级压力愈大,形式主义作风越发普遍;越是「运动式」治理的任务,所受到的时间压力愈大,形式主义作风越发严重。

层层加码的「压力型体制」

在目前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行政体制下,所有上级政府都有对乡镇政府「下发文件、布置任务」的权力,而后者只能「照单全收」。

但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决胜精准脱贫的关键期,乡镇政府面临繁重任务:信访维稳、防火防灾、精准扶贫、环境治理、交通安全、公共服务、土地征用、基础教育等几十项甚至上百项任务,接踵叠加而来。

更有甚者,县级政府为显示「政治重视、执行有力」,把各项任务的指标体系又细化分解,一项工作往往分解为几十项「量化指标」,并且都要「按月、按季度」并「全过程跟踪检查」。这便是我们在基层调研中,干部反映普遍的「层层加码」。这也为乡镇政府各种「形式主义应对」埋下伏笔。

县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都通过各种「责任书」,把应由各职能部门完成的「任务」,逐项逐条下放落实给「乡镇」,但「项目资金」和「检查验收」等权力,仍掌握在各专项办公室和职能部门。「层层责任状」也就变成了上级部门的「层层免责单」。

乡镇政府对这些「责任状」,只能「无条件服从」,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无论哪个专项办公室或职能局,都掌握「资金和资源」,都是乡镇政府「不敢得罪」的上级部门。

同时,在重要领域和任务方面,还有「一票否决」:如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精准扶贫等。有的还实行「考核打分等级排名」,优秀者奖励,连续两年「末位者」,乡镇主要领导免职。这些都与领导晋升评优、一般干部的福利等「挂钩」,大家不敢有任何怠慢。

由此,顺着行政层级链条,乡镇政府成为「责任不可再分」的「最终责任承担者」。上级每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任务责任」按期完成,不断地到基层乡镇「督促检查」。这便形成了应接不暇的「检查大军」:各级各领域不断追责的检查考核,也成为乡镇政府「生产」各种「形式主义应对」的土壤。

责任下的「运动式」治理

我们在全国各地不下 100 个乡镇政府实地调研发现,目前一些乡镇政府的基本运行状况和治理方式呈现出「疲于应付的忙乱状态」。

主要根源是,经过多轮乡镇合并,现有乡镇管理规模扩大,而政府编制遵循「只减不增」原则,大的乡镇,编制有 70 到 80 多人(行政编加上事业编),小的乡镇有 40 到 50 人左右。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急剧加快,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土地征用、基层党建、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美丽乡村等,都需要乡镇政府最终「落实」,并通过「考核验收」。于是,乡镇政府陷于「人少事多」的被动工作中。

首先是「集中运动式治理」。什么事最紧急,考核最严,乡镇政府就全体出动,集中完成。

其次,「加班加点工作」,「白加黑、五加二」忙工作,是乡镇干部的常态,出了事就得下岗。调研中,东中西部乡镇干部最普遍的反映是「忙、忙、忙」。

三是聘请大量外聘人员。这是东南沿海地区乡镇普遍做法,如东部一个乡镇,行政编、事业编与聘用人员,基本保持在 1:1:1 的比例,均为 40 个左右。

乡镇政府陷于完成各种「任务」、「项目」的纷繁之中,容易失去工作主动性,无法自主统筹和开展适合本乡镇发展的各项规划,也进一步加剧乡村自治的「行政化」。即乡镇政府也把各个行政村,变成自己工作的「腿」,村民自治功能衰减。

各种检查考核下的疲于应对

我们在中部某县调研中,有乡镇书记粗略回顾了一年中迎接的「检查」:精准扶贫,每月 4—5 次,包括省、州、县级;安全生产,每月 4—5 次,包括陆上、水上、药品、食品、交通等;党建检查,一月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每月 4 次,包括州、县各两次;森林防火,清明节、春节各一次;重点工程、防汛等,不定期检查。每月的检查大概 10 多次,一年之中的检查至少达 100—150 次之多。

岁末年终,更是乡镇迎检的「繁忙时期」,有时,几个检查组同时进驻乡镇。各种「检查考核」重复而叠加,再「正派」的干部也可能「忙于应付」。

由此造成了乡镇政府工作的「形式主义应付」:一是「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

二是无法精准量化或核实的「数字」,变成了「数字造假」,出现「任意编造」「一个领导可以随意推翻几个考核数据」等现象。

三是「填表应付」变成「常态化工作」。调研中发现,一个女大学生志愿者在这个乡镇一年的「工作」就是「填表」,「没日没夜地填」,直到把这女大学生「填得头昏脑涨」,抱怨「填疯了、填哭了」。

尽管调研中访问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都表示「万般无奈」,甚至也「深恶痛绝」。但「不完成任务就走人」的压力,也使乡镇干部被「裹挟」到「形式主义泥潭」中。当然,这其中绝不排除个别乡镇干部本身的作风问题和责任担当问题。

缺乏基层群众监督

各种形式主义之所以「痼疾难除」,还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体制空转」。在目前高度流动的基层社会之中,基层民主参与的不足,更是加剧了这种监督困境。

无人监督。基层乡村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中,大量乡村有生力量外出打工,乡村社会建设的「主体空心化」,造成很多基层事务无人过问。

无从监督。一些基层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相对缺失,很多基层政府工作和公共事务,基层群众无从知晓,也就谈不上参与和监督。

无法监督。应该说与老百姓利益最密切的公共事务,老百姓最「知根知底」,公共服务的「绩效」和「利弊大小」,老百姓最清楚,比如乡村的环境卫生和扶贫效果。老百姓的一句句真话,胜似千百万形式主义考评,但基层自治的弱化和基层民主的衰弱,使群众的监督力量无从发挥。

在目前政府体系内部运行的众多「检查考核」,基层民众无法有效参与,更没有制度化的机制来保证民众参与。一些检查考核未走进群众之中,外部监督的缺失造成民众参与的不足和民主监督的不力,这是「形式主义调研、考核」,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在「体制内盛行」的社会性体制根源。

各种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有其深刻的根源,绝非高喊一两句口号所能遏制,更非立马就能根除。只有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才能真正走上制度化防治形式主义的法治之路。


作者 周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