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微企业的艰难贷款之路

蒋和坪(左)在单位里是一本「条规活字典」。
李 明,创业近十年,有车有房,在大家眼中还算事业有成。然而在近几年传统行业越来越难做的背景下,他的公司经营也陷入了困境。
深夜十一点,他约记者在一个小区的茶馆见面,特意选择了最靠里的座位。
这个 30 岁出头的年轻生意人头发秃得很厉害,镜框下,一双精明的眼睛打量着四周的环境,深吸一口烟,叹了口气说,「从去年 5 月开始申请贷款一直到今年 4 月,快一年了,我终于要拿到这笔钱了!」
高利贷只能救急
李明的公司在北部某省,这是他奋斗了近十年才打下的家业。而现在,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生意不好做。
「不好做,不是因为接不到单子,而是因为没有钱再往里面投了。上几个工程的款还没结完,新接的几个工程又陆续开工,有时要同时垫资购买几个工程需要的材料,还要不断支出员工工资,没有足够流动资金,一旦资金链断了,公司就只能死了。」李明出神地望着天花板吐了口烟,无奈地解释。
去年,李明的公司资金链接近崩溃,他通过小额贷款公司以极快的速度、极高的利息,抵押了名下住房,解决了燃眉之急。虽然资金得到了缓解,但这让他意识到公司面临的巨大危机。为了更有利于长期发展,他决定向银行申请贷款。
李明说,银行贷款的特点是流程复杂、条款限制和审查环节多,放款速度较慢。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没等到这笔「救命钱」,李明的公司就已经「死」了。
一波三折的银行借贷
李明告诉记者,很多小微企业主,都会把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企业,没有更多资金去购买不动产。当他们资金紧张时,往往很难拿出抵押物用于贷款。而实物抵押,正是在银行获得贷款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举了一个例子。「我有个生意伙伴就没干成嘛。本来是抵押房产的,结果因为房产在他女儿名下,而且不在经营所在地,没法通过银行的审核。」幸运的是,李明的亲戚在当地拥有众多商铺,且愿意代为抵押给银行。
下一步,李明找到了同为老乡的某银行总行贷款审批部门人员张蒙。据李明说,该部门是贷款的核心业务部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明和张蒙是通过一个在法院工作的老乡牵线认识的。老乡准备引荐那天,张蒙正在一个饭局应酬,急于贷款的李明直接进入包间,将张蒙请了出来。事后,张蒙跟李明笑着说:「你是第一个敢把我从饭局拎出来求我办事的人。」
那天,李明和张蒙发现二人竟在同一个老乡 QQ 群里。此后,李明便积极参加群里活动,并请张蒙出来吃饭。两人关系逐渐熟络。
有了张蒙「领路」,李明仿佛看到了黎明。张蒙给李明介绍了一个客户经理王鹏,他耐心地告诉李明所需准备的资料,让他回去准备。
银行贷款,申请人将所需材料递交给客户经理,客户经理要进行贷前调查、撰写贷前调查报告、查看征信系统,了解征信情况后再对抵押物进行估值等等流程,然后再交给银行的贷款审批部门,即张蒙所在部门。
准备资料的过程比较顺利,但李明迟迟没有等到进展,他曾多次到银行向王鹏问询,每次王鹏都会把他请到会议室,倒一杯水,然后微笑地说,「最近忙,再等等。」就这么从 2015 年的 5 月等到 7 月。
等不及的李明向张蒙「告状」,张蒙问询知情人员得知,因为李明申请的贷款金额为 80 万元,仅为该银行经营性贷款的起贷金额,而王鹏正好又接了个大客户,就顾不上李明了。
无奈之下,张蒙将李明介绍给第二个客户经理赵理。
李明很快将资料又准备了一份,交给赵理,接下来,等到的答复依旧是等待。
李明瘪了瘪嘴说:「那段时间,一有空我就往银行跑,到后来,甚至觉得等待成了一种常态,赵理和王鹏态度相同,每次去都会端茶倒水,不愧是窗口服务人员啊。」说完干笑了几声。
3 个月后,直到 2015 年 10 月底,李明再次找到赵理,赵答复称报告写了一半了。但是急于用钱的李明等不了了,再次向张蒙求助。
转机
数月间,李明和张蒙的交情已经不浅,二人已以「哥们」相称。
张蒙再次打听贷款搁浅的原因。原来,赵理早已完成今年的贷款任务,他不想费时费事为李明的「小额贷款」奔波,而是着重去挖掘、维护他手上的央企客户,只好碍于张蒙的面子能拖就拖,至于那个「写了一半「的报告,实际上还没有提笔。
事实上,银行更愿意和大企业打交道,「冷落」小微企业并不是个例。工行前董事长姜建清曾对「国有银行是否按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质疑作了回应。他称,银行更倾向贷款给国企、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较少,是符合市场化原则的,国有企业违约率低,贷款规模大,而小企业违约率高,按照市场化选择,贷款给国企是正常的。
据一项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 3~4 年,可以想象,银行贷给中小企业的坏账风险要比贷给国企、大企业的风险大得多,所以,李明这样多次碰壁似乎也不足为奇。
张蒙继续为李明出招:「总行走不通,那就走支行!」他将李明介绍给支行的客户经理冯川,到支行贷款。
即将擢升的张蒙,带着李明与冯川在饭桌上推杯换盏。席间,李明主动向冯川提起了贷款的事,并承诺如果贷款成功,可将员工工资卡转到冯所在银行,张蒙面有不快。
后来,李明向张蒙解释:「我真的拖不起了,向银行贷款的这半年,住房也抵押了,高利贷也借了,再贷不到款,公司只能倒闭了!」
这次,李明和冯川的合作很顺利。李明的贷款通过了层层审批,只等银行放款。
这中间还有个插曲。银行规定,为了减小经营性贷款被挪用的风险,银行不会将款项直接给贷款人,而是打到与贷款人发生交易的公司账上。李明便让其员工注册了一个与他发生交易的公司,以便自己届时以购买材料的名义,从新注册的公司套出贷款。
廉政了望记者对李明这种套现贷款的行为表示质疑,李明没有正面回答,他弹了下烟灰,眯着眼说:「冯川曾经对我说过,在经营性贷款方面,客户用途 99% 都是假的,我质疑他的说法,冯川接着说『至少不完全真实』。」
作者 聂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