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严查亲缘腐败,三种作案手法曝光

作者

在今年中央第一轮巡视整改中,14 个地区和单位有 7 个存在干部亲属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现象,个别地方问题突出。如山东存在「领导及亲属插手工程招标、土地转让」,宁夏「一些领导干部子女及其亲属违规在其管辖范围内经商」等。
江西一名纪检干部介绍,类似案件中,官员及亲友作案手法有三类,「官商权钱利益互补型」,如山西运城「房媳」张彦家族多人做官,同时也经营企业。「借壳捞钱型」,如江西官员张某之子在张某任职地开财务咨询公司,每年到当地私企翻翻账本,就可从每家企业拿到 15 万元咨询费。「利益集团交换型」,领导干部先施惠于下级、商人,再让其「照顾」自己亲属,多以窝案形式暴露。还有的「老子在国内给人办事,儿子在国外收钱」。
事实上,严查亲缘腐败多年来一直是反腐重点。1979 年至 2011 年,新出台的 110 余项法律法规都涉及防止亲缘腐败。南京师大政治系教授谢世诚认为,监管边界、标准模煳以及约束机制不细化、缺乏操作性,造成了法规难以落地。
一名纪检干部举例说,监督中如何界定「在领导管辖的业务范围中经商」「与公共利益冲突」,就存在操作难题。如今,这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明确。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