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监督方式 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1 年 4 月 2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南充市纪委监委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意见》精神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监督首责,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遍访行动: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是什么?对党委、政府的期待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先把问题弄明白
2020 年,蓬安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实施党风政风人民满意工程的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进村(社区)入户,开展全覆盖走访,听取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或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问题,实施台账化管理、销号式整改。这就是「遍访行动」。
实践中,蓬安县建立「1+10」干群结对包联机制,即由 1 名干部结对联系 10 户群众,进村入户,面对面地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同时对收集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认真梳理汇总,建立《问题收集及处理台账》《意见建议收集及办理台账》,制定了问题处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解决的措施、完成的期限,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全面实行销号管理。
与此同时,蓬安县纪委监委成立 6 个监督检查小组,对「遍访行动」开展情况监督检查,全程跟踪、全面监督、全力推进,督促各级各部门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纾难解困。据统计,自「遍访行动」开展以来,蓬安县出动党员干部 10 万余人次,通过与群众「电话问」「当面谈」「实地访」等形式,联系村(居)民 51786 户,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 1.78 万余条,目前已办结 1.58 万余条,现场解释解答问题 3000 余个,重点收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182 个,推动新园乡渔房村等 3 个村 1000 余亩撂荒地得到整治,帮助锦屏镇金鸡口村销售滞销柑橘 10 万斤,持续为县域内 26 个问题楼盘的购房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3700 余份,行动覆盖面积广,参与人员多,整治力度大,成效明显。
——小微权力清单:只有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权力的行使者才不敢肆意妄为
「小微权力清单」治理新模式发源于南充市嘉陵区纪委监委。在长期的基层实践中,嘉陵区纪委监委清晰地看到,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多发高发,这些微腐败极大地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规范村(居)党员干部依规依纪行使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基层治理才能够有效推进。在南充市纪委监委的大力指导下,「小微权力清单」由此出台。具体做法体现为「三化」——
一是厘权清单化。2017 年以来,嘉陵纪委监委围绕「小微权力」的行使,牵头组织财政、民政、人社、组织部等 20 余个部门,逐一摸清村级「小微权力」运行家底,梳理归纳重大决策类、日常管理类、便民服务类 3 大类 12 小类 40 项村级「小微权力」,厘清权力,实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并动态更新。
二是用权公开化。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嘉陵区纪委监委编制《嘉陵区村级「小微权力」操作规范手册》,严格按照「小微权力」操作规范与流程进行民主议事、阳光议事。督促村监委会主任、纪检员提前介入,全程监督,适时报告,实现监督全覆盖。突出公开重点,真正落实群众在村(居)务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监权制度化。构建「五级监督机制」,村监委会对村级事务办理全过程实施具体监督;村纪检员对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内容、规章制度、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进行全程监督;乡镇(街道)、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业务过程直接监督;乡镇(街道)纪(工)委对不按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办理的、不履行监督义务的强化再监督;乡镇(街道)党(工)委履行主体责任,整合各方监督力量进行全面监管。
「小微权力清单」治理模式广泛运用收到了明显成效。首先,促进了行权边界清晰,群众对照权力清单,办事方向明确;村干部也知道了有哪些权、怎么用权。其次,促进了运权过程阳光。真正落实群众在村(居)务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村级「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给村民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再次,促进了用权多方监督。通过构建压力传导机制、责任分解链条,不断压紧压实责任,实现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制约全覆盖,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全面落实。

——立体监督模式:多元化监督是保障和提升监督质效促进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阳光问政」坝坝会发端于南充市顺庆区纪委监委。2021 年以来,顺庆区纪委监委持续做深做实基层监督促进基层治理,创造性开展「阳光问政」坝坝会,保障了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坝坝会前点对点谋划。围绕热点焦点「定题」,筛选出普遍存在且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作为坝坝会的主题。围绕会议主题「动员」,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坝坝会的实效性。围绕部门联动「备课」,组织区级相关业务部门提前召开会商会,增强现场拍板表态的可行性、落地性和执行性。
二是坝坝会上面对面答疑。坝坝会上,党委政府事先「报账」。由乡镇(街道)向群众如实通报经济社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和本地党委政府近期工作成效,通报典型案例,以及下一步在本村(社区)即将开展的工作。职能部门主动「解惑」,做到凡是群众现场提出的问题 100% 回答、凡是可以现场解决的问题 100% 现场「拍板」、凡是现场不能直接解答确需集体协商的问题 100% 有回复。质询团队现场「考评」,对群众不满意的,责成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限期向区纪委监委作出回复。
三是坝坝会后实打实解决。通过建立台账「跟踪办」,到点验收「回访办」。对相关问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新闻媒体,不定期回访。纳入考核「倒逼办」。区纪委监委将对坝坝会次数、会议质量、解决问题的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目标考核内容,对组织不力、问题处置不力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021 年以来,全区各乡镇、村(社区)累计召开坝坝会近 190 场次,参与干部群众超过 1.2 万人次。收集并解决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低保农保、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基础建设等民生问题 1400 余个。当前,「阳光问政」坝坝会已经成为转变干部作风、促进党群干群交流、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平台,成为检验工作成效、服务百姓民生、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七公开一曝光: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所谓的「七公开一曝光」治理模式,是指村(社区)在乡镇(街道)的指导下,要通过一定的形式,面向社会和群众全面公开党务政(村)务、惠民政策、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乡镇(街道)村级财务运行、举报方式、其他(临时)事项并典型曝光案例。公开工作由县(市、区)纪委监委全程监督推动,确保公开工作不流于形式。该治理模式发源于南充市高坪区纪委监委。
通过明确公开内容、举报方式、公开方式的「三个明确」做法,2021 年以来,高坪区先后对 90 余类民生资金、扶贫政策、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公开公示,入户张贴监督卡 7 万余张,受理群众举报 50 余件,曝光各类典型案例 60 余件,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2018 年 3 月,擦耳镇大金垭村个别群众在「七公开一曝光」栏看到该村个别农户退耕土地面积与自己差不多,但享受的补助面积与自己相差很大,随后拨打了嘉陵区纪委的举报电话。经调查,2003 年至 2017 年姜某贵任擦耳镇大金垭村支部书记期间,对 2003 年擦耳镇人民政府下达给该村的 78.4 亩退耕还林指标,未按《退耕还林条例》要求将退耕还林者的退耕还林面积、造林树种以及资金和粮食补助发放等情况进行公示,将其中的 40 亩指标由 5 名村干部以其亲属或其他村干部的名义分摊并领取退耕还林补助,其中姜某贵 12 亩,村主任刘某顺、村副书记罗某金、村文书谭某均、村计生专干罗某秀每人 7 亩,骗取国家下拨的 2003 年度至 2017 年度退耕还林补助款共计 103372 元,姜某贵等 5 人受到了严肃查处。
「七公开一曝光」的治理模式,已经在南充市 4003 个村(社区)全面铺开,有效地促进了基层治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得到落地落实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 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