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腐败需实现「正人治权」


腐败既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也是世界性问题,被称为「政治之癌」。长期以来围绕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了林林总总的反腐败理论和操作体系,又在每一个时代推陈出新并烙上时代的印记。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反腐败斗争实践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是需要在理论上给予回应。
《建构立体形式反腐败体系研究》书正是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系统研究和分析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反腐败政策建议和措施。
围绕该书的创作背景、创作经历以及所提出的「正人治权」理论如何来实现等方面,日前,廉政了望·官察室记者采访了本书主要作者——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玉生,探讨相关话题。
「十年磨一剑」,聚焦反腐败斗争新变化
廉政了望·官察室:目前国内有关腐败和反腐败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层面?
徐玉生:目前而言,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理论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借鉴西方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合理成分,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发展与创新,形成了符合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思想。
一方面,国内学者对腐败现象的内涵、特征、类型、根源和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作出一般分析;另一方面结合中国转型时期腐败现象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特殊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理论研究成果。
国内外有关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分析或解释腐败现象,即理论性研究;二是提出反腐败的战略及举措,即对策性研究。
廉政了望·官察室:本书的创作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徐玉生:首先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建构立体形式反腐败体系」是 2013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反腐工作新要求新目标新举措。
其次是基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背景。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世情、国情、党情的这些深刻变化使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更加严峻,「四大危险」更加凸显,「四大腐蚀」更加肆虐,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净化政治生态刻不容缓。?
最后是基于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初的中央纪委全会上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既然是「笼子」,就必须是立体的、多维的,建构立体形式反腐败体系的任务也就凸显在我们面前。
廉政了望·官察室:在此书「十年磨一剑」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阶段?
徐玉生: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3 年初的中央纪委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本书从获得教育部重大项目立项算起,到正式印刷面世,刚好也走过这十年。十年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和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准备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调研考察阶段。本课题组开展多次实地调研,走遍全国多个省份,并举办数次学术会议探讨交流研究成果,打造了中国廉政研究和实务交流的高端平台「太湖论坛」。
第三阶段就是成果创作阶段。课题组成员通力协作,就反腐败理论和实务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斟酌、字字推敲,并邀请学界同行莅临指导、不吝赐教,2019 年完成研究任务,项目顺利结项。此后根据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对书稿进行修改完善,融入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以及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2023 年 1 月最终得以面世。
首提「正人治权」理论,探索反腐败新范式
廉政了望·官察室:书中创新性提出的「正人治权」反腐败新范式有何特点?
徐玉生:「正人治权」反腐败新范式最重要的特点是从以「权」为中心转向以「人」「权」并重,也就是把传统控权理论对权力的直接监督和制约,转变为对权力的间接控制,通过对「人」的规制实现对「权」的治理。其机理是阻断权力货币化的「货币流」,挤出腐败收益,无利可图的「权力流」自然无疾而终,实现防腐反腐的目的。一方面,通过「正人」形塑人格、加强廉政自觉,提高腐败成本,挤出腐败收益,从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另一方面,通过「治权」把权力涂上防腐剂,挤压腐败空间,让腐败行径无处藏身。
廉政了望·官察室:「正人治权」在我国已有哪些实践基础?
徐玉生:实际上,「正人治权」在我国已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管权管事管人」三管齐下的反腐败方略,在实务中打出了「正人治权」的组合拳,着眼于中央八项规定、刹「四风」等要求广大官员讲规矩、守纪律;坚持纪严于法、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条例、采取「四种形态」全面从严治党、以抽查推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实动真;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从具体举措来看,坚持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制度、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监察全覆盖,可谓是「正人」之举;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可谓是「治权」之策。
廉政了望·官察室:作为「正人治权」的实现机制,本书所提出的反腐败 C(culture)S(system)O(organization)立体体系如何发挥各自的反腐败功能?

徐玉生:廉政文化(culture)的反腐功能,是用人「为善去恶」的道德精神与趋利避害的理性价值判断作为制度的「补丁」,培育权力主体的廉政价值理念;廉政制度(system)的反腐功能,是通过对掌握公权力的权力主体行为的规制,具体表现为指引、规范和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功能,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对行为主体的调整,达到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目标。
此外,廉政组织(organization)的反腐功能,取决于其肩负的使命以及由此获得的授权。其基本功能是消解腐败现象的存在,维持政治系统的良好运作,具体来说有教育、监督、阻断和惩处等四大功能。
教育功能是通过教育提高其对腐败的免疫力,形塑掌权者廉洁行政的自律和自觉;监督功能就是监督权力主体的行为及权力运行的轨迹与合规性的一致性,从而防止权力运行偏离合规轨道而发生不正当使用;阻断功能就是阻断权力与好处的交易,实现对腐败行为的过程控制;惩处功能是指运用获得的授权对腐败嫌疑人进行调查、问询、追责(中国包括党纪追责和法律追责)等,实现对腐败的惩治,从而净化和优化政治生态。
廉政了望·官察室:反腐败 CSO 立体体系又是如何两两相互协同的?
徐玉生:文化与组织协同:通过发挥廉政组织的教育和惩处功能,既打「老虎」也拍「苍蝇」;通过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和警示功能,培育权力主体廉政价值的理性判断,从而警钟长鸣、趋利避害,建立起廉政自戒机制。组织的强力惩处与文化的自律拒腐形成合力,建构起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组织与制度协同:廉政制度需要廉政组织经过一定的程序来制定,而且也必须经由廉政组织的执行;廉政组织需要运用廉政制度对监督对象是否发生腐败进行评价。组织与制度协同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挤压腐败空间,阻断权力货币化的循环以消解腐败的动力源,从而建构起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制度与文化协同:廉政制度和廉政文化对反腐败各有其功能,也有失灵和失效的情形发生。廉政制度的核心是「规范行为」,廉政文化的核心是「塑造灵魂」。两者的协同可以扬长避短,解决失灵和失效的问题,廉政制度的规范功能与廉政文化的约束功能协同形成不想腐的正式约束机制,廉政制度的指引功能与廉政文化的激励功能协同形成不想腐的非正式约束机制。
廉政了望·官察室:在反腐败 CSO 立体体系中,最终如何实现「正人」 和「治权」 ?
徐玉生:在 CSO 立体反腐败体系中,文化是用人性「善」的精神与理性的价值判断形塑整个体系的环境,是这个体系的根本;制度作为对「人」的行为规范和「权」的规制,筑就整个体系的核心;组织利用其职能监督人的行为是否异常以及各项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整个体系的执行者。
由此来看,「正人」的实现路径是通过文化教化和引导「人」、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人」、通过组织来监督和纠正「人」。「治权」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建立公权力姓「公」的权力观、建立健全规制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提高廉政组织的有效执行力等形成「治权」的合力。具体来说,廉政组织要通过最广泛地调动全社会的反腐败力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廉政组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中,使权力运行置于电子预警、技术监控、节点留痕等阳光之下。
作者 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