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腐败」要「无微不治」

作者
作者

前 不久,四川省广安市纪委针对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主体责任不落实、监督责任不到位问题,点名道姓公开曝光了 8 起问责典型案例,严肃问责了一批干部。

其实,被问责的原因很简单,都是所谓的「小事」 「微腐败」。如通报提到,2015 年 6 月,该市教体局下属单位市教科所给职工每人发一桶食用油,共计 1270 元,事后以慰问联系村贫困户名义在单位报销。该所所长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该局时任党组书记、局长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被责成向市纪委作出书面检查。

一桶油不外乎几十块钱,很多人认为这是小事,即使用的公款,作为领导也没装个人腰包。其实,这是名副其实的「微腐败」。「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试问,谁给的权力乱花公家的钱?!

「微腐败」尽管只是工作、作风上的小毛病,或许微不足道,也常不被人注意和重视。然而,事物往往就是从初始的「微」「小」,发展到后来的「巨」「大」。长期以来,社会对这种现象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容忍,因此,一些人心生侥幸,踩上「微腐败」这条底线,打着「合情合理」的幌子,损公肥私。殊不知,相比「远在天边」的「大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小苍蝇」更加深恶痛绝。

民之所唿,政之所向。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把从严治党的「利剑」向下,指向基层。对待「微腐败」不能有「微态度」,治理「微腐败」要实行「零容忍」,做到「无微不治」。要从源头上打消「微腐败」思想,从行动上打击「微腐败」行为,从制度上织密「微腐败」笼子,让「微腐败」永无藏身之地,曝光裸晒在「阳光」下。只有对「微腐败」做到「无微不治」,形成震慑,才能在基层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机制,才能真正奏响正风反腐的最强音。

王岐山强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抓早抓小,对存在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置,防止小错酿成大祸。」挺纪在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即查即纠、动辄则咎,是对干部最大的保护。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上严格自律,从思想上拒绝、从行为上杜绝任何「微腐败」行为,坚决不踩底线、不越红线。


作者 朱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