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云 智慧人生

作者
作者
平台方法研究经验设计

  辛意云是台湾国学名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的得意弟子,辛意云不仅有着很多与钱穆先生交往的珍贵记忆,也有着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传奇经历。在台湾他桃李满天下,很多商界政界的要员都听过他讲的《论语》,他还在电台做节目,向普通台湾听众展现国学之美,也开解了很多人内心的枷锁。
  
  因为要为采访做准备,我特意查阅了辛意云的相关资料,在了解之后,对他的学识和经历更是钦佩不已。采访前,我紧张的在贵宾室的门口走来走去,生怕这种国学大家会表现的傲慢清高,可是真正与他面对面的时候,他的和蔼可亲顿时让我放松下了,他慈爱的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眼前的辛意云身体状况似乎不太好,黑黑的眼袋,但言谈之中透着儒雅和坦然之气。他说自己从小身体就很差,童年几乎是在急诊室里度过,长时间只吃开水烫小白菜和面条。所以辛意云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出去玩,学外国文学的父母就给他准备了很多儿童读物,他发现自己专注地看那些西方的神话故事时会忘记身上的病痛。上大学的时候,辛意云选择文化大学的中国哲学。并且在那里他遇到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
  “我觉得人与人的相遇是有机缘的。”辛意云说道。早在上初二的时候,辛意云就在舅舅的书橱里面读到过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我觉得他说的历史和老师说的不一样,有一种亲切感”。辛意云遇到钱穆先生时,钱穆先生正在文化大学的历史研究所开课,所以每次钱先生讲课他都去听。有一次钱先生问他最喜欢《史记》的哪个篇章,辛意云说是《伯夷列传》,因为“这篇最没有故事性,讲一个史者的‘史心’、‘史得’”。后来的二十多年钱穆先生经常会说,遇到辛意云是自己教学生涯中难得的机遇。而辛意云觉得自己能有幸陪伴在钱穆老师身边,看到他23年来最真实的状况,不仅能够学习史学和经学,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大学毕业以后,辛意云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有一天钱穆先生问他;“你教书快乐么?”辛意云答曰“快乐”。钱穆先生又问“那读书呢?”他答曰:“也很快乐。”于是钱先生又问他:“那如果有天不能教书也不能读书,你还能快乐吗?”辛意云当时明白了,老师是在提醒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快乐依赖在教书依赖在读书里,那么有天不能的时候你还快乐么?真正的快乐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因为钱先生当时眼睛基本坏掉了不能读书,但在他看来快乐是在心里面的。
  采访总是要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辛意云说:“回忆这些细琐的往事,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对话辛意云
  
  关于论坛
  《时尚北京》:这次您来论坛,您希望从国学或者说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给这些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
  辛意云:我在想无论如何一个现代艺术的创造或者一个现代审美性的创造,不论它是服装,还是一般大众的生活用品或者是一些艺术性的东西,它的创造性基本上都有美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些美的元素常常有它的历史性。因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开始就是在追求让自己生命美好和丰富。美的创造,包括服装、艺术、各种饰品的各种创造,是不断在发展的。而这些创造当中,有的美学元素、审美元素,也就消失掉了。可是,有的一直被保存下来。
  《时尚北京》:您觉得中国的哲学文化还有国学文化以及现代的时尚元素是否有切合点?
  辛意云:有,而且切合的非常好。比如现在的极简性,在中国来讲,老子、庄子就有高度的极简性。甚至于佛学中的空性,就是一个高度极简性的展现。特别是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他展现的宇宙性,就是一个极空阔,无限的宇宙性。而他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待明代的椅子,明代的家具,我们可以看到家具放在那里,反而使得它存在的空间显得更空阔,以至于让我们从椅子、桌子看到了一个空阔的空间,然后又从空阔的空间回到椅子上,有无相生而又互相创造出人可以安居的生活空间。所以说,这种极简性的传统中国,像宋代所展现出来的极简性在今天来看不但没有不退出流行,而且越来越红火。再看看唐朝的繁复,那种华丽中带着深沉性,在今天同样是人们追求的一个部分。再加上汉代的运动性,那种力量,宇宙力量的展现,同样是今天时代不可缺少的构成审美的元素。所以说在今天我们要走向世界的时候,除了熟悉西方构成的审美元素,还要熟悉我们自身的那些审美元素,那些永不退出流行的审美元素。
  《时尚北京》:国内服装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如何将这些切合点,或者说国学中经典的元素融入到品牌发展过程中去?三者是有切合点的,国学也有自己的精华在里面。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树立,这些东西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是如何融入进去的?
  辛意云:我希望建立研究的单位,我们看全世界能夠站稳立足的企业,他们都有研究单位。所以他们不是凭空的去做,也不是追着现象跑。如果是追着现象跑,那永远也跟不上现象。所谓的现象就是“一时”的意思。人们是多变的,永远在发展,所以建立的色彩系不同,建立人的情感、情绪需要这种心理了解。
  《时尚北京》:中国服装论坛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平台,也是一个展示的平台,交流的平台。您觉得中国服装论坛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
  辛意云:我觉得这些服装界的企业家们很了不起,他们展现了他们的斗志,也展现了传统中国人的那份勤奋,那份不眠不休的劳动力的精彩表现。只是他们也开始意识到某种研究。但是更深刻的或者是更联合的,需要有心人或者哪一个企业的老板出来提倡。在台湾我所了解的品牌到今天也不多,一方面是世界形势,一两百年被西方的世界品牌所占据。而另一方面是不做研究,不做资料的掌握,不做元素的掌握,没有系统性的收集,其实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你没有资料,没有元素在手,就像枪炮没有炮弹一样。而你只能够从每年的或者某一个阶段中别人的设计中去获取灵感,这是不够的。
  
  关于国学
  《时尚北京》:你研究国学、教国学,而且还在台湾主持电台里的国学节目,您想通过这些传达什么呢?
  辛意云:我就是想说《论语》本身,其实它是开启中国学术的一把钥匙。它有日常人生的一部分,它也从日常人生中归纳出普遍人的根本性的部分。为什么中国自汉代以来把《论语》当作公民必读物,原因就在于它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人?人的知识从什么地方开启?这是我们近代容易忽略的部分,但又是中国文化真正的部分。
  《时尚北京》:你说自己是站在更高立场上来看问题的,这种立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达到的?
  辛意云:这是阅读和积累的结果,一个智慧的取得和呈现。这不是一个定点提供的,不是放在那里,然后我去取。我试着在学而时习之的条件下去实践他们所提供的方法。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就真的在试着发现我先天的创作力和可能性在哪里。然后《中庸》上进一步提供方法:认识你的情感,了解你的性情。就是刚才我说的,人的个性就是由性情所决定的。我是这么过来的,然后就不断实践,慢慢就真的发觉我可以比较客观地看待事物,看待自己。
  
  记者后记:
  采访中辛意云语音温和娓娓道来,他的回答纵横古今,中西文化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般,让我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他的语言深藏智慧,细腻却不张扬。他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展现了新一代国学名家的风采。
  


作者 郭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