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精神力量

作者
作者
全面平台强大探索研究

思想点燃人心,目标凝聚力量。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攻坚克难,负重前行,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出令世人瞩目的「江苏奇迹」。「江苏奇迹」的背后,是江苏人展现的改天换地的奋斗魄力,是激活深层思想文化密码的磅礴动能。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社会文明程度高,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重要体现,也是最终的落脚点。社会文明程度高,取决于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强省的建设水平,需要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统领作用。把建设文化强省推向新的高度,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争先创优,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聚焦「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根本任务,江苏着力在学通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切实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凝聚新时代的奋斗力量。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和楚汉文化相互交融。周恩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党的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雨花英烈、淮海战役、新四军铁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开启了先行探路者的艰辛征程,四千四万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经验、张家港精神、「开山岛」精神等,这些都汇聚了江苏人的创新智慧,彰显了敢闯敢干的江苏时代精神。经历拼搏岁月的磨砺、改革实践的锻造,吴仁宝、秦振华、常德盛、赵亚夫、王继才……一个个普通的身躯做出惊人的贡献,一个个平凡的面容带着坚定的意志。正是这些改革路上的先行者和勇于拼搏的奉献者,把正能量接力弘扬,点点滴滴汇成了影响深远、润及后人的江苏精神价值谱系。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探索早、行动快,屡开风气之先。在全省上下夯实了敢于争先创优的思想基础,达成了高度的发展共识。这种共识来自于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引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落细、深入人心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基层、飞入寻常百姓家。党员冬训教育覆盖城乡基层,七年来培训 400 多万人次。「我读马列经典」大型微朗读活动带动线上线下 1500 万人次参与。「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注册数全国排名第二,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新思想的重要课堂。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传承载体提档升级。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在全国巡演,化作江苏创业奋进新时代的源源不绝动力。「书香江苏」深入推进,高质量打造江苏读书节、江苏全民阅读日、江苏书展等重点阅读文化品牌。

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推出,「文艺苏军」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共有中国作协会员 500 多人、中国文联会员 6200 多人,江苏「紫金文化奖」获得者 38 人,文化人才整体实力排在全国第一方阵。2019 年,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长篇小说《推拿》《黄雀记》获得矛盾文学奖;舞剧《丹顶鹤》、话剧《雨花台》、滑稽戏《陈焕生的吃饭问题》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枫树林》、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荣获「文华大奖」,歌剧《拉贝日记》入围 2018「国际歌剧大奖」。相继推出原创歌剧《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等,走出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的新路径。

文化平台体系建设不断健全。2012 年以来,全省先后打造了紫金文化艺术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扬子江作家周、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紫金合唱节、南京森林音乐会等文化展演展示平台,彰显新时代江苏文艺繁荣、文化昌盛的风采。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2012 年到 2017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 2012 年的 2330 亿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3979.24 亿元,占全国的 11%,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 7884 家,从业人员 117.6 万人,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70 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江苏都涌现出许多爱国奉献、奋力拼搏的典型,他们以自己的不凡行动构筑出时代的精神群像,成为江苏精神价值谱系中的核心坐标。

「时代楷模」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的热潮。2012 年以来,全省涌现全国「时代楷模」4 个、全国「最美人物」16 人;江苏「时代楷模」14 个、江苏「最美人物」216 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志愿服务成为靓丽的风景。截至 2018 年,全省注册志愿者 800 多万名,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比例 14.4%,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达到 7524 家。2012 年以来,全省共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 5.39 万名,表彰人数位列全国第一。

在新时代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江苏以自己的实践做出探索。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广泛开展。青少年身边榜样不断涌现,2012 年以来,全省涌现「江苏省美德少年」400 名、「新时代江苏好少年」46 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3 人。全省涌现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40 人,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246 人(组),836 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907 人获得「江苏好人」称号。刚刚评选出的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最美奋斗者」,有 18 位江苏籍个人和载人深潜英雄集体入围。江苏八千万人民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印证「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崇德向善,构筑核心价值引领的道德风尚高地

文明程度彰显发展高度。江苏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多年来,江苏始终走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用文明的道德风尚温润着一代又一代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围绕构筑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成为江苏各地的普遍追求,见贤思齐、德行天下在全省蔚然成风。

江苏 17 个城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形成扬子江文明城市群。创成全国文明单位 301 个、全国文明村镇 187 个、全国文明校园 14 个、全国文明家庭 14 户,位居全国前列。德润江苏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幅靓丽图景。

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的背后,离不开多项举措的有力落实。2015 年底,江苏出台《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2016—2020 年)》,推出包括公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和政策法规保障等「七大行动」,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有温度的人文之地、有显示度的文明之地、有感受度的向上向善精神家园。2018 年 10 月,省委省政府对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提出新目标:到 2020 年,全社会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新高度,文化生产供给跃上新水平,文化传承创新构筑新优势,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打造高水平文化小康建设的示范区,走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列。

以先进典型带动人。全省各地都注重以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推动道德实践、引领文明风尚,形成了群星  灿烂的先进群体。各地相继建成一批「好人馆」「好人园」「好人一条街」,常态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和网上宣讲、文化志愿者说唱先进典型等活动,让好人与模范的正能量像太阳一样温暖整个社会。

以实践活动凝聚人。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建成 27 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98 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822 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12.7 万余场,有力推动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建成各类道德讲堂 4 万多个。

为保障政策落实,江苏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将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全民综合阅读率等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同时,建立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年度监测和发布制度,用数据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公民文明素质、道德风尚建设的状况和水平。

江苏始终把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鲜明的工作导向,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步提升,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精神传承,凝聚建功新时代的「江苏力量」

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江苏每一次大的跨越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苏人民实实在在践行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朴素哲学。

2014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 1519 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希望江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江苏这片热土,孕育了伟大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战役精神」「铁军精神」。这些精神是江苏众多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突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为民情怀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江苏人民在新征程中砥砺前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赓续传承革命精神,江苏把实施红色文化研究工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纳入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广为传播。

有着深厚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江苏精神的重要根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温良礼让的文雅之风,诚实守信的文化基因,经世致用、实干兴邦的历史传统,都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进入新时代,扛起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江苏正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加强对江苏文脉的挖掘、梳理和阐发,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始终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江苏,在进行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一代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不断丰富江苏的文化内涵,铸就了江苏人伟岸的精神丰碑。

「时代楷模」赵亚夫长期扎根农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茅山老区人民;「守岛英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坚决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兑现「一生守岛,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的铮铮誓言。为国家创新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王泽山、钱七虎等科技领军人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吴仁宝、一心为民造福的常德盛、「『连心桥』上的贴心人」张云泉、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大国工匠」王南石、化名「炎黄」捐助社会长达 27 年的张纪清、扎根帕米尔高原 36 年的好医生吴登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正气之歌的周光裕,20 余年帮扶孤寡老人的如皋「爱心邮路」,「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徐州下水道四班,「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江苏和整个世界。

建功新时代,展现新担当。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今天,江苏人的「精气神」愈加昂扬。当年的「四千四万」精神,被赋予了新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改革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新「四千四万」精神,必将迸发新活力,为新时代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能。

(执笔人:陈伟龄、张宁)

责任编辑:孙秋香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