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要在「真实」上下功夫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经久不衰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必备的基本功。不少干部都有切身体会:办公室瞎琢磨,问题多;走下去搞调研,办法多。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掌握摸不到的情况,发现看不到的问题,收获想不到的点子。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调研走了样:个别干部贪图省事,到基层调研前就发好通知、打好招唿,到时候一切按部就班,全程跟着「脚本」走。事实上,看的是「精加工」的材料,走的是「盆景式」的点位,访的是「会来事」的群众。更有甚者,连调研报告都要基层事先准备好。
诸如此类的伪调研、虚调研,既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也看不到基层存在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必将严重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真实」是调研的生命,只有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才能为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参考。要想确保调研的真实性,就必须真调研、调真研。
要多一些「随机性」调研。前段时间,省委主要领导多次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就掌握了不少新情况,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实践证明,很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光靠听人讲、跟着走,开几个会议、看几份材料,是掌握不了真实情况的。一定要增强调研的随机性,多搞「突然袭击」「临时改道」,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唿的调研,通过反复走访、长期跟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要多一些「体验式」调研。俗话说,「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越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就越有调研的价值。比如,在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有的部门聚焦群众关切,组织开展「乘一次公交」「看一次病」等「体验式」调研,梳理解决了一批痛点堵点问题,社会反响很好。由此可见,调研既需身入,更要心入。只有党员干部的身心「沉下去」,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带上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问题找到找准,把根源挖深挖透,把措施定细定实。
要多一些「信息化」调研。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我国网民人数已突破 8 亿,网络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家阐述观点、表达诉求的主要渠道。人在哪儿,调查研究就要到哪儿。要适应新形势下调研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查研究领域,尝试从互联网、大数据中了解民意,用「键对键」交流消除「面对面」访谈时的顾忌,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调研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港闸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蔡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