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贵在「实」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开展调研工作,最忌失之于空、失之于虚,必须力戒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在一个「实」字上下足功夫。
不唯虚言唯实践。少数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重视不足、认识不清,有的把调查研究当成负担,以工作忙、时间少为由,认为不搞调查研究也能做好工作;有的满足于事事看材料、桩桩听汇报,认为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一篇汇报、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随时掌握基层情况;有的即便偶尔下去走走,也只是换了间场所看看「漂亮」的书面材料,瞧瞧「掺水」的数字台账。这样作出的决策,必然空洞无力。几经转手的间接材料和人云亦云的转述,永远比不上亲身实践来得真实准确,冷冰冰的文字材料更比不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殷殷热情。只有常到基层走一走,常同百姓聊一聊,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才能真正掌握基层需要什么、百姓期盼什么,还有哪些不足是需要我们努力改进的。
不听浮术听实招。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往往被下级牵着鼻子走,落入「套路化」陷阱。领导调研的路线,接触的人、看到的点都已经提前安排预定,一路所听所看皆是精心修饰的「闪光点」,调研也不过是完成一套既定的「规范流程」,这样的调研看似沉了下去,实则还浮在表面,难以触摸到群众的实际需求。避免这样「被调研」的情形,必须牢牢把握调查研究的主动权。要多搞一些实实在在的调研路线和考察点,多看一些没有提前「演练」的地方,不与基层打招唿、不让基层做安排,调研路线可以有「规定动作」,但要有更多的「自选动作」,只有主动到艰苦偏远、矛盾复杂的地区了解情况,才能避免调查研究走过场。
不采华名采实情。基层调研不是领导干部的走秀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也不是一窝蜂地涌入基层。一些领导干部把调查研究作为增添政绩的秀场,下乡调研往往选择业绩突出、发展较好的地方,个别地区「门庭若市」,一天要接待几批调研,基层苦不堪言。调研时常常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摆些动作,做些讲话,拍些照片,宣传效果达到了,调研也就了事了。真正的调研,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了解基层情况的重要手段,坚持走进群众听实话、深入群众察实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把民情、民生、民忧摸清楚,才能针对问题寻求好对策,得出客观公正的调研结论。
不兴形式兴实效。一些调查研究往往止步于发表多少篇文章、写了多少份调研报告,年初确定的调研课题虽然很多,却仅以报告的形式检阅,有实际成效者寥寥无几。诚然,撰写调研报告、发表调研文章是需要的,是检验调研成果的一种形式,但调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如果一味满足于写文章、出报告,调研只开花不结果,只是「空调研」,那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因此,要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开展调查研究,勤研究、多分析。调查结束后,要将发现的问题总结归类,细致思考,透过问题找寻症结根源,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破除掉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问题、新挑战,推动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实,真正发挥出调查研究的实效。
(作者单位:中共涟水县委组织部)
作者 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