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不能走「形」

作者
作者
全面方法深入研究维护

调查研究不仅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深化学习、升华理论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不仅明确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调查研究的基础性地位,对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

然而,一些地方在调查工作中出现了不少形式主义现象,有的是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有的是指示多、虚心求教少,还有的是根据调研报告搞「逆向」调查。走「形」的调查,必然会产生走形的研究,最终导致决策的偏差。因此,调查工作必须挤干「水分」,戒除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确保调查素材从实中来,研究结果落到实中去。

一是戒除「走马观花」,穿过「门庭」看「后院」。「门庭」是接待客人的地方,精心装点,细心维护,往往精致美观,让人眼前一亮;「后院」是家人的生活圈,不过于关注外观装饰,更有生活气息,更接地气。「门庭」恰似调查的起点,是综合了调查对象工作成效的「门面」,具有代表性。但调查人员如果止步于「门庭」,不往深处走,就难以观察全面,片面认为「点」上的精彩就是「面」上的成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调查工作必须穿过「门庭」看「后院」,学会弯腰,眼睛向下看,深入到调查对象中去,用心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才能看到实情、听到实话、找到真味。

二是戒除「弄虚作假」,揭开「滤镜」露「真颜」。弄虚作假式的调查不过是戴着「滤镜」做工作,是虚荣心在作祟,这种「自导自演」的调查方式往往事前打招唿多、事后深入研究少,看似浩浩荡荡、忙忙碌碌,却让基层干部群众无所适从、徒增负担,研究结果自然无法展现「真颜」,失去了调查研究的真正意义。调查不是去旅游观光,要主动拿掉「滤镜」,换上「明镜」「放大镜」,真看、细看、多角度看;调查更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有耐心,往往需要反复走访、长期关注,保持一股「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韧劲,基层工作才能露出「真颜」。

三是戒除「囫囵吞枣」,练就「慧眼」察「秋毫」。「秋毫」是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秋毫」藏于「鲲鹏」,难于察觉,但也预示着「新生」,如果调查人员因一时马虎大意未将其发现,那新经验也只能惠及一方;只有练就一双细致入微的「慧眼」,能够从千里之外洞察「秋毫」,对于调查结果更能反复咀嚼,总结提炼,再加以推广实施,那地方经验便能充实完善顶层设计,「秋毫」也就变成了「凤羽」,更多百姓也能享受到改革红利。

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份看上去很「漂亮」的调研报告,而是要心怀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来走「正」调查工作的每一步,才能确保研究成果不走形,决策部署不落空。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高淳区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