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换个「马甲」当创新

作者
作者
全面分析创新探索方法

创新是江苏出席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应当看到,在实践中,探索一些「与众不同」「与往不同」的做法和实践,告别一些传统习惯的束缚,挖掘潜力,激发活力,释放创新动能,这本是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或许是太急于想获取创新的政绩,或许是想走「捷径」到达「理想的彼岸」,或许是曲解了创新的本意,现实中存在一些「标新」而非「创新」的实例。

当现代物流的概念甫一进入国人的视野,几乎在「一夜之间」,我国所有的运输公司都「变身」和「转型」成为了物流公司,再要去找上一家名为运输公司的企业几无可能,虽然这些「物流公司」从事的将一地产品运往另一地的模式并无实质性的变化。

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基础数据分析统计报告已不常见,代之的都是「大数据分析报告」,虽然「原料」仍只是源于本部门的基础数据,与科学意义上的大数据支撑有较大的差距,采取的也仅是深度分析的方法,但丝毫不妨碍其与大数据的「联姻」和「结伴而行」。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减轻学生学业及考试负担的唿吁由来已久,然而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却仍是常态,但那已不叫考试,冠上了个新名词,叫「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研」,想想令人啼笑不已却也无奈。

通过健全干部的试用期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动真碰硬地将那些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这本是我党长期坚持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常规性、常态性工作。可是,把调整不合适、不称职、不合格干部的工作,「新鲜」地用上戏剧化甚至有点戏谑化的「召回」一词,便具备了「创新」的意味?

所谓「创新」,根本的是怎么能够把各种独特的知识转化为价值,以及体现出与以往传统、习惯、取向上的不同特质。最早也最多地因应用于科技领域而被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是「科技创新」。当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不止于科技领域,其他更广泛的领域也需要创新的支撑,因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需要通过常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也离不开在体制机制、社会管理、商业模式等诸多领域从 0 到 1、从无到有的创新创造,而这个关键节点需要并被认可的不是「标新」,而是真真切切、货真价实的「创新」,因为「标新」只是「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在叙述中用一些「妙喻」来增强活泼度、可读性,借用流行词汇来拉近距离等,并非不可为,但冠以「新」「奇」甚至是「怪」的名目,还硬要与创新「挂钩」、贴上创新的标记,那只能说是一种「伪创新」,更多只是停留于「标新」,是一种故意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刷存在感」的宣示而已,本质上不具备被认可的「创新」特质。那些「神不定、气不闲」的浮躁心态下和形式主义驱动下的「标新」,仅是依附于「创新」的流行与时髦,跨界「移植」或借用一些新名词,既没换汤,也不换药,「标新」一下又重新「粉墨登场」,虽有「喧嚣」,却无助于出新的可能性和创新的价值。就此意义上说,创新需要认真的态度、专业的素质、务实的作风,千万别将换个「马甲」当创新。

(作者系无锡市市场监管局调研员)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盛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