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实践探索

连云港徐圩新区地处美丽的黄海之滨,总规划面积约 467 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是江苏沿海开发的主要实施载体。徐圩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为主题主线,坚定不移走产业快速发展、生态依然良好的路子。如今,已在一片浩瀚的盐田上建起了一座发展和生态相得益彰、产业和港口高度融合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以优质项目确保绿色发展
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引领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徐圩新区坚持科学规划,以连云港市战略环评为统领,编制完成《徐圩新区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严格按照「三线一单」要求开展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制定《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入园项目环保评估制度(试行)》,明确项目环保投资占比不得低于 10%,全面把好环保、能耗、技术、安全等标准和准入门槛,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引进入驻的项目近 3000 亿元,但被否决的入园项目也在 3000 亿元以上。设立每年 2000 万元额度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专项资金,加大对生态环保项目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主导产业生态化改造、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重点工程。
徐圩新区开发伊始,就决心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按照「环保安全、工艺设备、投入产出、品质品牌」四个世界一流的标准推进新区开发建设。从投资强度看,徐圩新区现有项目亩均投资强度超过 650 万元,是国家级开发区标准的 1.5 倍;从综合能耗和排放指标来看,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行业标准进行控制;从风险防范能力看,新区已基本建成国内功能最完善、智慧化管控水平领先的监控监测和应急救援体系。
经过 10 年的发展探索,徐圩新区已基本完成以石化为龙头的临港主导产业项目布局。石化产业基地规划面积 62.6 平方公里,以多元化原料加工为补充,以清洁能源、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为主体,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形成多产品链、多产品集群的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到 2020 年底,石化产业基地将初步建成产业项目集聚、公用设施完善、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和谐、管理服务高效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互供互联、交换共享、循环发展」的四大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多元化原料加工产业集群、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基础化工原料产业集群。根据规划,石化产业基地将具有 300 万吨级炼化乙烯装置,450 万吨级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342 万吨级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360 万吨甲醇制烯烃装置,整个烯烃量将达到 1500 万吨级,在国内位居前列。目前,盛虹炼化、中化国际、卫星石化、思派新能源等一大批环保技术领先、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中」字头企业和民企巨头已落户徐圩。
构建园区绿色循环体系
一直以来,新区各企业均致力于工艺创新,旨在变废为宝,将「污染」变为「原料」。
加快工艺创新,实现企业小循环。走进盛虹石化,循环生产装置正在运行,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废酸和废硫铵通过再生装置,摇身一变成为新原料,循环利用于再生产。这样的生产场景在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内已经变为常态。根据盛虹石化官方数据显示,仅仅斯尔邦石化各生产装置间就有 54 种物料进行 14 路循环,实现了产品的循环利用,形成了一条闭路循环绿色产业链。
提前部署谋划,构造产业大循环。光是企业自身小循环还不够,徐圩新区提前部署谋划,构造形成原料互供的产业大循环。盛虹炼化一体化产生的芳烃,供应中化生产尼龙 66;中化的「碳三产业链」给下游中化塑料提供原料;虹洋热电联产项目不仅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还为整个新区提供热能储备。基地南北规划建设的精细化工园区,所有原料都由园区上游企业提供。
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在徐圩新区,一个上下游相互循环、产业链相互连通、价值链互为补充的绿色产业链条已具雏形。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石化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正成为这个全国七大石化基地最鲜明的「绿色标识」。
强化园区生态环保体系
启动实施了 13 个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初步构建了集重大环保工程体系、环境污染防控体系、绿色生态防护体系、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水生态体系于一体的徐圩新区生态环保体系。
新区土地盐碱含量高达 25‰—30‰,土地透水性差,密实度高,种一棵树的成本超过别人种两三棵。一面云湖水,见证的是一个「徐圩奇迹」。2013 年起实施「盐碱绿色行动」,成立盐碱土改良研究院,通过市场化运作,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选育耐盐树种,以云湖为「圆心」开展土壤综合改良。就这样,苗木一棵一棵种下去,土壤一亩一亩来改造,硬是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完成总面积近 7200 亩的景观绿化、普通造林,栽植各类苗木 400 万株。目前,徐圩正重点建设大型生态绿地复合廊道,打造河海通廊,形成纵横相交、点面结合的生态安全框架。一条条生态廊道,描美了「画卷」轮廓,又实现了产业功能区的自然隔离。
坚持「生态留白」,倒逼园区高效发展。临港开发区寸土寸金,但徐圩东南临海区域的 8000 亩芦苇湿地迄今纹丝未动,成为「天然绿肺」。空间有限还要「生态留白」,倒逼经济「容积率」和发展「含金量」的大幅提升。目前,石化产业园内亩均工业投资强度达到了 650 万元,最高超过 1000 万元,远高于国内同类园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美丽」的孜孜追求,恰为徐圩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布局生态涵养,助力深海达标排放。临海靠河的徐圩新区,如何不让一滴不达标污水流进大海?徐圩新区的东港污水处理厂给出了答案。通过先进污水处理技术,经过处理后的尾水,出水水质已优于国家一级 A 排放标准,经过东港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净化工程生态涵养带净化后,出水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再通过 25 公里的管道进行深海达标排放,对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连云港徐圩新区环境保护局)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曼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