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建如何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学校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校党建在推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否推动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上水平,是检验学校党建工作实际价值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判断标准。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以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人才培养上档次为第一要务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党支部合理设置上创新。首先,党支部设置要合理。合理设置党支部是基层党建搞好工作的前提。目前,一些院校在学科重组、专业调整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党员队伍的变动,联合党支部现象非常普遍,党支部参与本单位、本学科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较难实施,党员在学科群体中往往是曲高和寡、孤掌难鸣,难以发挥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应将支部建设和行政工作视为一体,把党支部尽可能地建立在能够相对地独立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实体上,尽可能与行政组织对应设置。其次,党政配合要协调。党支部必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校党委、校行政的各项决策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脱离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就支部抓支部和党政工作「两张皮」的倾向。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统筹安排,工作内容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活动方式要依据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灵活多样,评价工作成果要将党政工作的成果一并考虑。对于行政工作的难点,党支部要深入第一线去调查研究,取得真正的发言权,积极参与本单位重要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另外,在党支部的设置上把大胆创新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创新的实质是一种探索,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有时与风险相伴,这就要求广大党务工作者要有敢于冒风险的精神,带头克服「求稳安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党支部工作创新政治风险大、实际操作难度大」等思想认识,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在发挥党支部与党员作用上创新。如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一,要围绕系部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学校党支部自身建设。系部的中心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大任务:系部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党支部应为这三大任务的顺利完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党的建设与系部事业发展二位一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第二,要自觉转变观念,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支部要自觉转变观念,克服党支部只抓党员的教育与发展以及单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片面认识,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与系行政的关系,二是与党外群众的关系。在与系行政关系上,要做到「四个同」:决策同台、指挥同道、工作同步、责任同担。在工作中光靠党员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党外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对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是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牢固树立做教职工和学生公仆的思想。其二是要主动关心群众。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是团结一切力量做好工作的基础。把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调动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要时时牢记群众的事无小事,要时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服务能力。学校党的作风建设创新,就是要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培养新的作风。要倡导优良作风,讲求实事求是,激励主动创新。创新主要在于崇尚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无论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还是党员教师的学习,不能敷衍了事。要学而思,思而信,信而行。要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中心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在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上创新。第一,教育内容要改进。重点把握政治信念教育、党纪党规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政治信念教育,就是要通过学习坚定明确的政治方向,确立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纪党规教育,就是要强调共产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纪党规,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其中关键在「自觉」二字。同时必须通过学习增强纪律观念,使党员思想上自觉筑起坚固的防范堤坝。第二,教育形式要改进。形式的改进主要是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因此,形式可以多样化,以不断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但是在形式多样的同时,要防止和反对党员教育娱乐化的倾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教育的新平台。第三,管理方式要改进。党员教育要与管理相结合,党支部在党员的管理上,要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现在不少党员组织观念不够强,外出很少向党支部请假,交纳党费成为小组长上门收党费,接转党组织关系请别人代劳,有的甚至不辞而别,不听组织劝留,长期不转组织关系,不交纳党费,不与党组织联系,对这样的党员,党支部应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教育他们增强组织观念,要求他们向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并在每年民主评议党员的时候进行重点帮助教育。
在完善党员发展机制上创新。首先,要及时把具备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及早吸收到党内来。明确发展党员的目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坚持「七不」发展原则:培养考察不满一年的不发展;对党的基本知识不熟悉的不发展;未经政审的不发展;党内外群众意见很大的不发展;未列入学期或年度发展计划的不发展;未经党校培训或经过党校培训未通过党的基本知识考试的不发展。在党员「入口」关上,要防止和克服两种思想倾向:一是认为党章规定的标准很难达到,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二是盲目追求数量,违背入党自愿和个别吸收原则突击入党。其次,树立支部全程管理意识,抓好新党员的继续教育。为了保证发展党员质量,使新党员不至于成为「百米党员」,党支部应及时地抓好新党员的继续教育。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意识。发展教职工入党并非党员教育的结束,而是党员教育的新起点。支部应抓紧对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可以要求新党员每两个月写一篇思想汇报,每学期写一份学习理论心得并在支部大会上组织交流,通过制定较为规范的组织生活制度,使教职工党员时刻感觉到组织的存在和组织纪律的严明,从而不能松懈自己,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再次,要严格各种考核制度,规范支部管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加强对教职工党员的考核和管理,应根据《党章》的要求,结合本支部、本专业的实际,制定各种考核制度,规定教职工党员的日常行为规范。
(作者系江苏开博有线专修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陈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