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舍与得」间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
作者
先进创新提升质量项目

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县域发展必须面对和经历的「成长烦恼」。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任务就是找准定位、明晰方向,一旦方向出现了偏差,造成的损害将是无法估量的。明晰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沂因化工而兴,也因化工而困。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新沂形成了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其中化工产业占据着全市工业近 30% 的贡献份额,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我们的「心头之痛」,发展也一度受困不前。特别是在土地、安全、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的背景下,我们清醒认识到,以透支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自觉调整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发展质效,才能实现永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新沂立足发展阶段性特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跳出原有区域局限和发展模式依赖,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守护绿色生态,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在「舍与得」之间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有舍才能更好得

在推进县域发展中,我们要走的是高质量发展新路,生态是底色,发展是根本,产业选择是关键。在产业发展问题上,我们正确处理好远与近、退与进、舍与得、快与慢的辩证关系,以提升优势产业的完整度、耦合度为方向,着力在「链」上动脑筋,在「聚」上下功夫,在「转」上提层次,主攻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领先的产业标杆,全力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得翻过的一座高山,更是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就新沂而言,转型升级的过程,是蜕变重生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面对一些曾在自己手上引进的工业企业,一些曾在自己手上做大的传统产业,我们咬牙忍痛,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坚决清理淘汰落后低端产能,为发展中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容量。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否决小化工、农化类项目 21 个,涉及投资近 54 亿元;依法关停 26 家化工企业,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 1373 家;投资近 15 亿元,用于 2243 户居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在线监测,全面推动化工园区提档升级,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今年 1—8 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比重提升至 53.1%,较去年提高 10.6 个百分点,成功入选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位居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第 48 位。通过一手抓关停淘汰,一手抓转型升级,困扰新沂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并没有因为关停整治而停顿下挫。去年,在徐州五县两区综合考核排名中,新沂首次跨入第一方阵,跃居第 2 位。其中,高质量发展考核排名第 1 位,极大提振了全市干群的信心和底气。

留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新沂有山有水,境内河流、湖泊、湿地众多,水域面积占全境 20%,水网密布、水系相连,生态宜人、风景如画。为守护好这一方山水,我们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最大资源和最亮丽的底色,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整治、清污增绿,改善人居、产业富民,充分彰显绿色发展之美、绿色环境之美。

打造生态富民「好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优质经济资源有着天然的吸附效应。新沂生态底色好、旅游文化资源多,发展现代休闲旅游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优势。做好「文化 +」文章。坚持以省委娄勤俭书记考察新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要求为指导,按照「四个走在前列」的发展定位,高标准推进「一园三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大运河新沂段打造成为高颜值、高品味、高效益的「文化地标」「闪亮名片」。做好「旅游 +」文章。积极顺应现代旅游消费新需求,大力探索农文旅发展新模式,巧借「一山一湖一古镇」旅游资源,在旅游环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 50 公里休闲农业带。通过「种」出田园好风景,「游」出乡村慢生活,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推动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在好山好水好风光中,走出一条「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的生态富民之路。目前,新沂正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积极开发民宿农庄、农耕体验、农业公园等休闲度假项目,重点推进宋庄民宿、渔夫乐园、生态牧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小而美、小而精的高效农业,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千方百计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

突出扩容增绿「优生态」。积极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四河一湖」区域生态走廊,启动实施骆马湖新沂段「退圩还湖」工程,全面整治湖区和运河沿线「两违三乱」问题,重点拆除违法建筑,清理围网和网箱养殖,建设生态护岸,形成了「山水相连、绿带环绕」的运河风光带。大力实施植绿增绿工程,积极探索「集体栽植、群众管护、七三分成」模式,千方百计地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集中补绿。今年以来,全市共栽植苗木 669 万株,绿化公共空间 564 万平方米,到 2020 年,全市林木覆盖率将达到 35%。

走发展新路要有定力和耐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在体制机制、政策资源、工作重心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为走好这条新路提供有力保障。

始终树牢生态优先导向。强化考核顶层设计,制定发展与环境双赢的考评体系,提高生态文明、绿色增长等指标考核权重,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全市规上企业进行评级排名,实行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倒逼工业企业集约利用资源,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实施招商引资负面清单机制,定期召开招商引资项目评估论证小组会议,对招引项目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项目投入体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度,推动绿色生态发展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在群众参与层面,建立完善有奖举报机制,动员全民参与生态环保工作。同时,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真正以严格执法的「利剑」,守好新沂的「绿水青山」,擦亮新沂的生态「底色」。

坚持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创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凡涉及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行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制度。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实施《骆马湖(新沂市)退圩还湖专项规划》《城区水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有效改善了水环境和水生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严抓生态空间管控,坚守生存线、保护发展线、扩展生态线,科学合理布局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空间,更多地为生态发展「留白」。

经过近年来的坚守探索,新沂积蓄了巨大的生态红利。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成功」迟早会成为沉重的包袱,晚转不如早转,早一步转型就会在未来竞争中多占一分先机;走高质量发展新路是有阵痛的,但绝不是「不能承受之重」,只有果断「舍」,才能更好「得」;只要下定决心、找准方向,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新路子是一定能够走出来的,而且肯定比老路好,会越走越宽。

(作者系中共新沂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