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十字路口的新兴消费模式

网络消费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的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购物渠道。
网络消费,生活「第二空间」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人心,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而网购更是以一个陌生新奇的事物在最初就彰显了蓬勃的发展前景。中国网络市场较大的扩张始于 2006 年,网购市场开始走向理性,频频出现收购、合并、注资,几大重要网购网站出现鼎立之势。当时网购规模仅有 258 亿元人民币,到了 2011 年已经到 7800 多亿元人民币,短短几年间增长 29 倍。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 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 13205 亿元,同比增长 64.7%,网购用户规模达 2.47 亿人,较 2011 年的 2.03 亿人同比增长 21.7%。而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已经占到了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6.3%,该比例数据在 2011 年仅为 4.4%,电商改变零售业格局已经开始。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开数据显示,2012 年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 8.49%,是近些年十一黄金周销售增速首次低于 10%。由此可见,相比于全国传统零售市场增长放缓态势,网络购物市场一枝独秀,传统企业全面电商化时代即将到来。网络购物在社会零售总额中份额将进一步提高。而各网站的系统和运营都经历了峰值的考验。也共同见证了我国众多网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中国的网购发展如此之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来的商业业态并没有西方国家发达。所以网购利用中国正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网购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消费的方式,对我国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以及对整个国家用消费来拉动经济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网络消费,仍存四个「绊脚石」
尽管网络消费已经在居民的消费行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从现阶段来看网络消费仍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网络消费对经济主体影响的扩大,其负面影响也日益突显。目前,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网站的稳定性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有所准备,但去年「双十一」活动中巨大的瞬间访问流量使天猫一度崩溃,而支付宝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支付,部分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甚至出现中断的情况。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系(淘宝网、天猫和支付宝)在技术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大促销使淘宝出现稳定性问题,这反映了电商网站在技术等基础建设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第二,网络消费存在侵权行为。信息是网络的基础与核心,由于信息所具有的特点,同时也由于法律与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对数据、信息甚至于知识产品的所有者的权利经常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网络为数据产品的传播与复制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同时法律在区域与国家间的不协调、网站数目的众多等原因提高了数据产品的所有者保护其产权的成本,因此网络消费行为对数据产品所有者的产权的侵害十分严重,并且没有相应的办法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制裁。
第三是买卖双方诚信缺失问题。目前诚信问题是网络购物中最突出的问题,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信誉都被看成是交易中最大的问题。卖家问题主要集中在提供的商品信息、商品品质、商品售后服务是否像自己描述承诺的一样,还有卖家是否按时发货。买家也存在个人诚信问题,例如买家单方面改变承诺过的交易条件、收货不确认付款、恶意给予卖家差评,甚至是恶意欺诈等。
第四是缺乏有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因为物流能力决定着网购成败,所以网购时代的到来也推动了物流配送市场的繁荣。目前很多物流公司的配送人员存在暴力分拣等不规范操作问题,而且配送人员穿着不整齐,无工装;物流人员无扫描设备,不能进行实时的数据上传。当前网上商城都在提升服务质量。物流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电子商务对物流的时效和中转速度要求非常之高,电子商务中物流的问题就在于,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对物流的需求与物流对卖房双方的能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又让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产生了更多的矛盾。
网络消费,还需一道「防火墙」
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在现阶段存在问题是必然的,当前的网络零售主要还是市场经济的活动,是与政府的引导规范相结合的,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主体,现阶段应从制定完善的网络消费法规等方面着手,筑牢网络消费的「防火墙」。
首先是加快推进网购的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立。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包括相关的法律、政策、技术规范以及网络安全。当前还缺少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网络的零售、第三方交易平台以及电子商务企业认定等等相关方面还缺少一些规定。因此,还需通过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法律,解决网络营销上发生的各种纠纷;制定相关的电子支付制度,网络营销的规约,对其中引起的纠纷做到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权威的认证机构,维护整个网络营销的交易秩序,提高网络加密技术,加强网络安全防范。
二是要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因为网络的交易行为非常复杂,普遍是跨地区、跨领域的交易,如果没有多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将导致一些执法困难。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的各种优势,为打击网络违法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便利的条件。只要职能部门、厂商、消费者、平台等多方联合,形成合力,一定能共同建立一个和谐、安全、诚信的网购环境。而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工商管理部门,也应该继续加强企业消费维权联络站建设,帮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三是要加大创新执法的力度。用传统管理商业的模式来执法网上的交易,那成本是大得不可想象,所以一定要创新执法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一是将立法与执法相结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立法机构应该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消费各种已经存在和将来可能存在的纠纷,包括信息失真,数据、信息与知识类产品的产权保护。网络诈骗等问题进行法律法规制定的探索。同时,加强网络执法的力量,提高反应速度和监管力度。二是将政府调控、市场机制和网络信息管理者相结合,实现网络消费市场的全面调控。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也包括为公众提供有序的网络消费市场方面的服务。目前,政府借鉴市场经济中的准入原则颁布网络准入制度,对网络用户的身份进行审查,是规范网络市场的成功范例。
四是要加快电子商务的诚信体系的建立。包括跨部门的涉信执法,相关信息在部门之间的共享,以及服务机制化等。网络是虚拟的,它看的见却摸不到,网络消费的基础是诚实信用。个人的力量渺小。单靠个人的道德约束实现公平交易并不可靠,除了运用法律的力量、政府的监管之外,需要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化信用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信用体系为主体,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三管齐下,才能让网络市场拥有良好的信用机制,使得网络消费良性发展。
最后我们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企业的自律,净化行业的环境等等。总之。以政府制度供给为主,部门与行业规章制度为辅,完善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督与管理,必需筑起保障网络消费者消费安全的一道防火墙。
作者 许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