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做双增:社区治理集成改革新实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以全省复制推广「1+4」基层改革经验为蓝本,探索形成「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新模式,并以「大数据 + 网格化 + 铁脚板」治理机制为抓手,推动改革进一步向社区延伸,探索「做强社区、做实网格,增加服务资源、增强治理能力」的「双做双增」社区治理集成改革,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改革实践中,秦淮区围绕「区级层面实现系统集成、赋权基层,街道层面实现整合力量、赋能增效,社区层面实现按需服务、多元共治」的改革目标,聚焦社区治理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以做强社区、做实网格,增加服务资源、增强治理能力为着力点,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沉真正落到社区。
——以「网格化党建」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网格化党建组织架构,完善「一突出四联动」工作体系。探索成立以民警、物业、保洁、志愿者等基层力量为主的社区「行动党支部」,全域解决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制定社区书记管理考核办法,完善社工(网格员)「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选派区、街年轻科级干部担任社区副书记,建强骨干队伍。项目化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共驻共建有效运转,实现全域联动治理。探索解决党建资金问题,从区管党费中划拨为民服务的专项党建资金。
——以「赋权减负」清单为重点,做强社区回归本位。一是按需精准赋予社区权能。赋予社区党委对社区建设、小区出新、街巷整治等项目规划实施的知情权、建议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对社区物业公司、保洁单位的评价权,对下沉社区的区级机关、街道板块、区属国有企业人员的反向考评权。二是两张清单推进社区减负明责。通过编制社区工作任务清单、为民服务事项清单,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和退出机制;取消社区内全部区级纸质台账,清理、归并对社区的各类考核、评比、检查,实现社区信息采集一终端、查询使用一平台。
——以「大数据 + 网格化 + 铁脚板」机制为抓手,做实网格化社会治理基础。一是加快社区治理智能平台建设。依托区政务云平台建设,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手段,做到「一网采集、资源共享、联动处置」,实现全区指挥调度一中心、一平台、一体化,建成「秦淮 e 家」流动人口数据库,实现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二是推动区、街干部常态化下沉。通过「双结对、双提升」等形式,深化街、社「双指挥长」制度,建立区、街「网格双挂包」制度及挂包网格工作事项清单。街道全体党员干部每周担任「一日网格员」,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区机关干部全年挂包社区报到不少于 24 次。三是完善网格事项流转。制定全要素标准化采集清单,按照「先解决问题再说」首接责任清单要求,形成「网格员—社区治理数据平台—街道指挥中心—区网格中心」逐级上报、联动治理的问题解决机制,提升流转处置效率。四是规范「网格 +」融合运行。加强网格警格互联互通机制,全面推行社区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合署办公及双向考评机制。建立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等「网格 + 联络人」制度,按需开展网格联动、综合执法。
——以「智慧社区」建设为依托,增加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落实「7×24 小时全时办」。以「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推动社区党组织与物业、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完善「三位一体」的议事协调机制,通过街道「统一打包」、志愿服务实现无物管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探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逐步实现全流程「不见面审批」便民服务。完善「四社联动」机制,深化「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制度创新。
——以「社区吹哨,街道报到」协同联动,增强社区治理能力。推行「社区吹哨、街道报到」机制,落实挂包街道的区级领导「双报到」机制。深化完善民生工作站,深化社区「第一书记」责任制。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前调解有机衔接体系,推动「政法网格员」下沉社区,健全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向辖区居民汇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向人民汇报」工作品牌。
从「两赋两强」的街道集成治理到「双做双增」的社区集成治理,秦淮区逐步构建起整体推进的基层治理集成改革新模式。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秦淮区做好基层「三整合」的下半篇文章,让社区有权力办事、有动力做事、有能力成事,通过党建引领下好社区治理「一盘棋」,关口前移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多元共治构建「一张网」,效率提升坚持便民高效「一声哨」,加快社区治理现代化步伐,推动简约高效阳光便民的社区治理体制基本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逐步完善,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优势更加凸显。
推进社区治理集成改革,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以党建引领聚合基层治理新动能,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扎实推进网格化党建,建立「行动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筑牢党在基层的阵地,发挥网格内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解决群众「有话和谁说,有事找谁办」问题。全力打造「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主自治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议事协调机制。建立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引导居民通过议事协商会、恳谈会、听证会、评议会等,真正实现「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探索推行「院落自治」等「微治理」,及时解决「微难题」,提升老百姓身边的「微幸福」感。
推进社区治理集成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秦淮区在社区治理集成改革过程中坚持民众本位、用户体验,推行「就近办」「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一区通办」等改革,以上门办、网上办、自助办等贴心的柔性服务,实现「7×24 小时全时办」。以社区党委为统领,推动社区、派出所、物业公司等各方力量,以「一周一议事」「半年一评议」等形式,共同协商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打造「向人民汇报」工作品牌,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向辖区居民汇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工作情况,让广大群众提意见、来监督、做评判,全方位提升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推进社区治理集成改革,必须发挥「五治融合」合力。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坚持政治统领是根本,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坚持基层自治是基础,注重发挥社规民约、公民公约和基层社会自治的独特作用。坚持法治建设是保障,加强街道、社区「政法网格员」和「共享律师」队伍建设,开展法律援助、司法救济。坚持德治建设是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社区精英参与文化、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坚持智治能力是支撑,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社会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
推进社区治理集成改革,必须把科技和网格有机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善于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能力。要注重技术治理手段的日常化使用,以数字化平台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网格化的组织优势,把「大数据 + 网格化 + 铁脚板」机制落实到位。推行「社区吹哨、街道报到」模式,探索「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做法,形成以大数据智慧平台应用为内核的智慧服务,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的联动共治体系,实现资源在网格内联用、问题在网格内联治、服务在网格内联动,使以「铁脚板」落地为导向的组织力量真正下沉到社区。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