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不下去,感受不一样

作者
作者
互联网方法深入精准解决

那天午饭后,来不及休息,我和人大办的两名同志,一起去了东山镇新潦村。只想多凑点时间,多去几户人家看看,多听些真话,多摸点实情。

百姓情怀,淳朴如白玉

在与村民「拉家常」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无论是低保户,还是普通户,他们都不把难处挂在嘴上,而是把乐观写在脸上。他们的善良如东山的山水生态一样自然,他们的淳朴洁如白玉。

66 岁的老计,是村里的「老队长」,鱼塘养殖,枇杷、杨梅等果树种植是主要收入来源。虽然收入不多,但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亲人生了场大病,也丝毫没有摧垮他坚强的意志。47 岁的老束,20 多年前,从安徽来这儿成为「上门女婿」,如今一口的东山方言。依靠打工,再加上种植养殖,家庭年收入有个几万块钱,过日子不成问题。两个儿子,一个在服兵役。说起当兵的儿子,他眼睛眯成一条缝,溢出那种用笑容写满的幸福感。问及生活困难,他们都提到几个关键词,「平常心、平常人家、平常日子」。

我不禁在想,老计将人生奉献给村里、给村民,老束将儿子奉献给国家、给军队,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留一张「走访联系卡」给他们,希望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想起我这个来访的「新朋友」,祝愿他们「幸福来敲门」。

特殊的家,幸福的爱

俗话说,干部脚下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未见到老金之前,村里人告诉我,他单身、残疾,还患有脑中风。心头一颤,老金真够苦的,「屋漏偏遭连夜雨」。

走进小院,却让我大吃一惊。71 岁的老金边上有老伴,还有个 25 岁的女儿,怀孕待产,一家人其乐融融。和闺女的一番交谈,才豁然开朗。原来老金在 20 多年前,收留了逃荒「漂泊」而来的这个阿婆。阿婆被这个男人感动,就留下来照顾这个身残、心善的男人,后来还收养了一个三个月大的闺女。「老两口」相依为伴、相濡以沫,女儿也懂得感恩,孝顺备至,胜似亲生。特殊的一家人,用「收留、收养」编织了一份特殊的爱,并且让爱在延续、在升华,充满了真善美、正能量。

老金家的故事,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感动吗?不就是我们身边的「好人现象」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中的水土,随手抓一把,都有根植「吴文化」的基因。正是这种丰沛的太湖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造就了吴中人共有的精神特质——淳朴、善良、厚德、大爱。

奶奶的眼泪,成了「强刺激」

11 岁的小艺是我在走访中最揪心的孩子。9 岁的时候,突然遭遇「怪症」,智力丧失、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只能卧躺在床,成为一家人的泪和痛。家人跑遍苏州、上海等地大医院问诊求医,无奈无果。

我坐在院子屋檐下的板凳上,倾听小艺奶奶的心声。说到动情处,她潸然泪下,怀里的小孙子眼睛一眨一眨。瞬间,我心头一痛,鼻子一酸。无声胜有声,再多的安慰都无济于事。在众多的病历袋中,意外看到一份办理残疾证的申请表,镇民政办已经盖章同意申请,为何后续环节没有跟进?为何没有最终落地?是父母忙,还是办理难?眼前的现实,不就是最有力、有理、有据的残疾证明吗?心里迸发一连串的疑问。现场,我让同去的办公室小徐打电话给区残联,问询这类症状的办证情况,问清相关的生活补助、助残补助情况,决定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个苦孩子。临走时,我将「走访联系卡」递给奶奶,嘱咐她,并提醒邻居让孩子父母回头给我打电话说清情况,尽早解决问题。我一句话未说完,奶奶又是泪如泉涌。

那一刻,奶奶的眼泪,成了我工作短板的「强刺激、深刺激」。受武汉市委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的启发,假如我们也借助「互联网 +」,在区镇村三级架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惠民的「云平台」,做到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方,该有多好。同时,我们的民政、残联、社保、卫计、团委等部门,甚至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都能接入「端口」,实时收集、汇总和共享民情大数据,拓展部门「聚焦富民」职能。一个真心为民的干部,一定会时时处处牵挂群众的安危冷暖,一定会想方设法多做「惠民生、赢民心、聚民力」的实事。

是不是「套路」,一眼就看穿

一路走下来、听下来,发现群众也有不少堵心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原来很小、很具体。比如,村里许多人家都有几十亩鱼塘,由于周围无电力设施,无法运用现代方法改造升级内塘养殖,直接影响了「钱袋子」。我当即问了村里,原来是由于拆迁受阻,电线杆无法布线。关于这一问题,这一类问题,我提醒村里和镇里,民生工作要落细落小,「一枝一叶总关情」,尤其要把脉解难、精准施策。回来路上,夜幕降临,看着碧波万顷的太湖,我愈加体会到「大走访」的意义和价值。「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叩开了家门,叩开了心扉,思想和心灵得到洗礼,等待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我真切感受到:干群之间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必须强化深入基层、与群众坐一条板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否则,干部下基层,对群众的感情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是不是「套路」,群众一眼就能看穿。

走访回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愈发觉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就是「寻根之旅」和「修炼之道」,每一次走访调研都是一次走心。你离群众越近,群众离你也越近。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充满民生情怀、用双手触摸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才能找准群众的「痛点」,才能把准群众的「脉搏」。

下去不下去,感受不一样。下去了,才能把我们的工作直通群众的小院子,才能看到群众的疾苦,听到群众的唿声。下去了,才能用脚板丈量出发展的短板,才能在「两聚一高」新实践、「强富美高」新吴中建设中取长补短,凝聚民心,汇聚合力。

(作者系苏州市吴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作者 张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