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脸色」是干部工作的「打分器」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当领导干部,要善于从群众「脸色」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改进问题。因为群众的「脸色」是民情民意的「晴雨表」,是观照党员干部的「试衣镜」,也是评判干部工作的「打分器」。
「好脸色」来自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时而听到一些党员干部抱怨「睁眼忙到黑」,建高楼、修广场、铺马路,然而吃力不讨好,群众不领情,满脸露怨色。为啥?原因很简单,没有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疏于调查民情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顺着群众眼光看问题,透过群众这面镜子,才能真正把基层反映强烈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搞清楚、摸准确,才能让党员干部的工作更加贴近民意,群众脸上也才会有喜色,露笑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下基层听民声访民情,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强化公仆意识、为民情怀。要树立「看民意办实事」的服务理念,细心观察群众「脸色」,并用群众脸上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检验自己工作的成与败。
「高分值」来自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为官之道,必先有百姓」。党员干部思考问题要想群众给出「高分值」,就要在群众唿声诉求中反思问题,认真分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细致梳理并公开亮明「短板」,比如: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回来闭门造车;把布置当落实,碰到困难就推诿,遇到矛盾就绕道;对群众缺乏感情,甚至遇事害怕群众,处处防着群众;对群众利益不维护、不作为,在一些问题上与民争利;有特权思想,把公共资源当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利用手中权力和工作之便捞取好处,等等。针对群众看在眼里、怨在心里的这些突出问题,党员干部要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改进「路线图」、制定整改「时间表」。干部在做,群众在看。对群众点出来的问题要保持「零容忍」、不做「夹生饭」、不搞「下不为例」。诚如此,群众才会从「点题」变「点头」,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才会有威信、不失分、得高分。

「好口碑」来自站在群众立场解决问题。群众心里有杆秤。党员干部对群众是否充满感情,下基层是「做事」还是「做秀」,问题解决实不实,工作做得到不到位,哪些问题还留有「尾巴」,群众心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强化群众满意导向,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群众思什么、缺什么、需什么,我们就想什么、补什么、帮什么,尽心尽力解决好群众急盼的每一件事,力求做到符合群众「口味」、体现群众「心声」、把握群众「脉络」。要把群众认可和赞誉的事变成动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办成办好;要把群众不拥护甚至反对的事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勇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靠群众支持,请群众检验,让群众满意,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并赢得群众好口碑;就能办一件成一件,成一件乐一片;就能取得转作风、增和谐、促发展的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韩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