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

苏州自古人杰地灵,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一代代能工巧匠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诚,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独具风韵的吴地文明。如今,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实施「中国制造 2025」,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离不开一大批现代的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他们在技术攻关、发展生产、提质增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两高人才集聚高地」目标,创新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使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已拥有高技能人才 48.18 万人,技能人才 151 万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高达 32%,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实用人才支撑。
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等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奖励标准,建立以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为重点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全面激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活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抓、社会支持、个人参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近五年投入培训经费达 1.15 亿元。推动市县区联动发展,各地都设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
创新完善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实施「111」高技能人才资助计划、「优秀青年技能提升计划」,调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优化了技能人才结构,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32%。强化职业技能竞赛选拔机制,每年与行业、企业联合组织 40 多个职业(工种)竞赛,使近 30 万劳动者的素质及岗位技能得以提升。创办「苏州技能英才周」,打造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新品牌。开展「培训送企业」活动,五年里开设讲座 300 余次,班组长受训人数达 17000 人。实施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已评选出 163 名高技能突出人才,1193 名高技能重点人才, 5425 名青年高技能人才。
创新完善人才载体建设。打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平台,开创独特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专项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区域性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协调发展的「1+N」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各公共实训基地每年实训量达 5 万人次。创新薪火传承培养技能人才模式,重点以本市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研发中心、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为载体,选拔优秀技能专家、技术能手、企业首席技师和传统工艺大师为领办人,建立了 50 家技能名师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研发高新技术、解决工艺难题、抢救濒危文物、传承技能技艺等方面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社会赞誉。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企业教学咨询官」聘请制、「企业导师制」、「企业教学督导员制」和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现在全市技工院校超过 70% 的专业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逐年递增。

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作用,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目前,我市共有技工院校 10 所,现有技师学院 3 所,高级技工学校 3 所,国家级重点院校 1 所,在校学生 2.5 万人,近年来年年招生超万人,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级工班人数在总招生人数中的占比超过 60%,每年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1 万余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 99% 以上,在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多功能培训等方面,均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当前,苏州经济发展步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高技能人才总量仍显不足,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如何继续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研修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更加务实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在全市各类型企业普遍建立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提高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标准,将企业内评价高技能人才纳入奖励范围。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培养技能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一定补贴,每年评选「苏州技能大奖」、「苏州技术能手」,联动市区搭建梯级人才评选表彰机制。每年选派 20-30 名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富有创新潜力的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技工院校名师到国(境)外知名机构进修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等。建立健全技能领军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引进项目,每年依托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现代服务企业、职业技工院校等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 20 名,提供工作条件、落户、医疗等方面支持。
——贴近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技能人才培养载体的支撑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服务产业及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1+N」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辐射作用,将专项实训基地开展的新兴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全市高技能人才奖励范围。加大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以「紧贴产业需求、引领行业发展」为目标,鼓励名师以结对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新建的名师工作室拨给开办经费一次性补助,每两年对已核批的苏州市技能名师工作室进行一次考核,对开展技术研修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室给予资助。加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力度,在全市持续组织实施企业优秀青年技能提升计划、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奖励项目等,对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给予培训补贴。鼓励大中型企业积极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技能竞赛办赛和奖励力度,每两年举办以「苏州技能状元大赛」为主题的「苏州技能英才周」活动。全市各类竞赛项目每年不少于 50 项,其中市级一类竞赛项目不少于 10 项并给予经费支持。「以赛促训、以赛促练」,形成以苏州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品牌的竞赛常态化举办机制。
——突出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体系评价办法,出台政策保障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招生、学历等方面的合法待遇。对符合培养目标、承担校企合作培养项目的院校给予补贴。在本市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类招考中,具有高级工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与高等教育大专或本科学历人员平等对待。让企事业单位聘任的技师、高级技师一样享受职位晋升、考核定级权益。加强教学教改创新,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开展多校多企集群式合作。建立以技工院校学生为对象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加强师资培养创新,建立「开放型」师资培养机制,开拓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技工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绿色通道,每年聘请不低于教师总数 10% 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优秀一线生产研发人才担任院校兼职教师,每年派遣不少于本专业教师 40% 的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程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