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天蓝地绿水清新画卷

作者
作者
优化功能开发系统质量

李克强总理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这是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更是百姓对环境的殷切期待。当前,吴江太湖新城正在践行这一绿色发展理念,在建设发展中绘就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崭新画卷。

推进综合整治,重塑东太湖碧波美景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东太湖是太湖洪水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下游上海市以及杭嘉湖东片的主要水源,具有防洪、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2008 年以前,由于过度养殖、围垦等开发活动,东太湖湖面萎缩严重,原有 180 平方公里水面积的东太湖,仅存 124.5 平方公里,围垦圩区达 55.5 平方公里,围网面积达到了 108 平方公里,严重阻碍减缓了湖区水流,湖泊淤积和沼泽化的速度加大,导致东太湖内部水流不畅,影响太湖泄洪供水。

2008 年开始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使东太湖重现碧波美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得到充分彰显。整治工程包括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洪道疏浚、生态清淤和生态修复五大工程,于 2012 年底完成了一期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湖体的污染负荷显着削减。通过退渔还湖及退垦还湖工程的实施,每年消除总氮 895.79 吨、总磷 64.85 吨;通过底泥清淤,可以从湖底一次性移出有机质(OM)6.0 万吨、总磷 0.184 万吨和总氮 1.03 万吨,有效削减了湖体污染。二是东太湖的水质明显改善。根据苏州市环境保护局 2008~2012 年对吴江东太湖三个监测点逐月水质监测资料统计的数值显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的浓度在工程实施后有了下降,特别是总磷下降幅度达到 25%,总氮的浓度实施前后持平。东太湖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三是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 2012 年 7 月,通过退垦还湖工程增加湖泊水面约 16.64 平方公里;湖区疏挖已挖出底泥 626.53 万立方米;生态清淤工程挖出底泥 521.8 万立方米,太湖有效蓄洪容积增加约 0.48 亿立方米(按太湖防汛警戒水位 3.5 米至 100 年一遇防洪水位 4.8 米估算),大大提高了东太湖蓄滞洪能力。四是滨湖带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大堤结合了太湖新城景观统一设计,目前太湖新城核心区段景观绿化工程已基本完工,太湖大堤沿线生态修复已初见成效。

为了进一步保持东太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延缓沼泽化进程,东太湖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二期工程主要包括环湖大堤达标加固工程、行洪通道优化工程、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等三项内容,将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东太湖这颗明珠在精心呵护下,再现碧波美景,与吴江太湖新城水绿相依、城湖一体,成为吴江迈向「太湖时代」的核心板块,展现出生态与休闲和谐发展的美景。

打造生态名片,绿色新城率先崛起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何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吴江太湖新城在开发建设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首先,巧做「湖」文章。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吴江太湖新城依据原有的自然生态,将整个新城形成三大水环,所有的水系均西通太湖、东连京杭大运河,水系两侧建有开阔的沿河绿带,形成内部的景观廊道,将太湖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优质的水资源,巧妙地引入到城内,使得城中有景、景中有城。

其次,城市「绿肺」持续扩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城市建设中,吴江太湖新城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已完成绿化面积约 370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 50%。所有在建、拟建项目全部满足绿色 2 星级建筑标准。同时,吴江太湖新城加快建设生态公园,持续扩容城市「绿肺」,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东太湖生态园、芦荡湖湿地公园、苏州湾体育公园、人民广场、苏州湾广场、翡翠岛、吴江公园、松陵公园等天然氧吧让市民在城市中也能深唿吸。

第三,雨污管网「地下」工程全覆盖。在城市建设中,为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吴江太湖新城高度重视「地下」工程,高标准建设地下基础设施,区域内雨污管网全覆盖,并全部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太湖。同时,对沟通太湖的内河河道启动清水工程,确保吴江东太湖不受外部水体污染。

第四,产业发展中的「保绿」举措。吴江太湖新城在产业选择上,通过产业项目准入机制,明确禁止类企业、限制类企业、鼓励类企业,有意识引导、规范区域内企业健康发展。对老工业区域内的企业通过绿色发展榜单引领机制,以亩均税收、税收总额和销售总额为导向比贡献,以贡献论英雄、强服务,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新城核心区域内对工业企业实行全面禁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出效益高的现代服务经济,严格践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准则。

推广「荣誉存折」,弘扬绿色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这都表明,绿色发展理念是从城市到农村的全覆盖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要把城乡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坚持城市和农村「两手抓」,让城乡居民都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共治局面。

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吴江太湖新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的生态功能得到大幅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在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环境清新、居住舒适的大家园中。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同时,吴江太湖新城践行城乡一体生态观,同步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效果立竿见影,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然而,由于村民们多少存在喜欢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不良习惯,如何确保整治成果,推进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成为一个急需攻克的难题。为此,吴江太湖新城集思广益,想出了一记妙招——在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中引入「荣誉存折」管理机制。村民如果每周在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考核中合格就在「荣誉存折」里盖一个荣誉图章,累计储蓄达到一定数量的图章便可兑换相应的奖品。

「荣誉存折」实施以后,既让村民享到了实惠,又让村民享受到了好环境。村民自觉参与村庄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绿色价值观在全区上下得到弘扬,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后几乎看不到乱堆乱放的现象。目前,「荣誉存折」凭借其管理水平的科学性,被成功推广到吴江太湖新城全体行政村,实现了「荣誉存折」助推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全覆盖。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吴江太湖新城致力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区共识,人人自觉践行这一绿色价值取向,相信一定会在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苏州市民政局;吴江区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金 雯


作者 李丽 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