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怀德为大公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大公无私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本质要求,也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原则理念,更是履行新使命、奋进新时代的精神之光。
怀德为公历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也传承成为我们党的鲜明标识和优良传统。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立党为公庄严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要求全体党员做到大公无私。中国革命所以能够成功,新中国所以能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能一枝独秀,就是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倾心奉献,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复兴伟业。
一心为公,就是胸怀远大理想,不计个人私利,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叶剑英在当国民革命军师长时,「每个月差不多有二三万收入,十个月就是二三十万,公公道道,做二三年师长就是百万富翁」,「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但是他毅然决定在「四一二」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中跟共产党走,追求国家民族的光明前景;焦裕禄鞠躬尽瘁治沙扶贫,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大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公仆之美;「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扎根贫困山区献身教育事业 40 多年,让近 2000 名农村女孩圆梦大学,以无私奉献的大公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其本质是对公心与私心的鉴照。不可否认,人都会有私心、私事,但是如果党员干部「总开关」没拧紧,在一心为公上打折扣,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心怀「精致利己主义」,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物质利益原则,讲求付出与回报等值,念念不忘一己私利、个人得失,利欲熏心、精于算计,过分看重官位、权力和待遇,就容易膨胀私心、淡化初心,在潜移默化中弱化先进性、玷污纯洁性,在诱惑考验面前败下阵来。
「共产主义者应该是没有私心的人。」身为共产党员,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处理好公和私、国与家、情和法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大公才有大德,无私才能无畏。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是大非敢于亮剑,矛盾困境敢于直面,危机挑战敢于挺身,失误犯错敢于担责,歪风邪气敢于斗争,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充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培养「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归属感,胸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感,不断激发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智慧,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嵴梁。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国资委)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