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要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的民生工作时,提出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这一全新的表述蕴涵丰富,明确了政府与个人的各自职责,为改善民生指明了路径。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辛勤的劳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始终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是生活持续改善的源泉。回顾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历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一个贫困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更离不开亿万群众的辛勤劳动。改革开放之初,发轫于田亩间的苏南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销售渠道等问题,但他们凭着「四千四万精神」,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10 年时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从不起眼的「必要补充」地位,很快占据了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华为公司保持超常的发展速度,使其成为国内企业创业、创新和国际化的标杆。华为的成功得益于其创业之初形成的「床垫文化」。华为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卷放在铁柜的底层、办公桌的下面,午休时,席地而卧,晚上加班,盈月不回宿舍,华为人携着这张床垫走过了创业的艰辛。其实,这种勤劳的工作作风已渗透至各行各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人的勤劳实干成就了今日中国的巨变,使我们的国家摆脱贫困、加速崛起,人民解决温饱、奔向小康。
当然,我们还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 GDP 还在世界百位之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进一步改善民生,仍然需要坚定勤劳致富的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实干兴邦的干劲。亿万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对他们来说,提高生活水平固然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同时也需要树立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可以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社会上将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强不息;就可以破除走捷径致富的投机思想,社会上将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苦干实干;就可以破除不择手段致富的罪恶思想,少一些贪婪,多一些诚信守法。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可以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聚集起正能量,而一旦更多的人通过努力奋斗改善生活改变现状,政府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人群身上,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施政目标 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并非撇清政府的责任。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只有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并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各项民生目标。对党和政府而言,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物质财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可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投入在不断增加,成效也很突出,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保障房建设加速推进,广大群众对创造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如何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会议给出了工作思路: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
守住底线,就是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特别是要健全低保制度等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水平。
突出重点,就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时,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不作超越发展阶段的承诺,把有限的资源用来解决群众最为期盼、最能关乎百姓福祉的突出民生问题。会议文件中提到的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等,就是下一步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完善制度,就是要建立并完善涵盖整个民生工作的制度体系,使改善民生的工作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行。这包括,制定切合实际的民生工作目标,明确各方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并把监督检查融合在各个环节,同时防范在推进民生项目中出现腐败现象,确保广大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引导舆论,就是要引导广大群众客观、理性地看待改善民生,客观评价现阶段的福利水平,树立理性的心理预期。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调动广大群众努力奋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居民的福利水平应该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改善民生不能不切实际操之过急,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营造勤劳致富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虽然人们早已接受勤劳致富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也让人们对勤劳致富产生质疑。辛辛苦苦挣来的那点工资总也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一套房就让一个家庭陷入赤贫,而那些垄断行业企业的从业者,付出不多就获得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和福利,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们,无需努力就拥有富裕的生活,那些资本炒家,炒房炒股,一夜暴富,甚至玩起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更有少数人昧着良心干起违法的勾当,攫取大量的社会财富。「勤劳真的能致富吗?」这种疑虑、失望的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将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要消除人们的疑问,简单的宣传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让勤劳致富成为人们深信不疑的现实,才能使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相信,无论地处乡村还是都市,无论出身寒斗还是豪斗,无论从事蓝领还是白领,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会有幸福美好的未来。同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辛勤劳动的人能够走向富裕,通过营造鼓励创业的氛围,让诚实守信的创业者能够积累更多财富。
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当前关键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使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使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使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使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对美好生活的真心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殷切盼望,召唤着每一个人去付出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在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下,相信政府和个人一定能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杭邦华
作者 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