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人大宣传工作新局面

作者
作者
创新探索服务直播维护

  刚刚闭幕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对2010年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大新闻宣传作为党的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把握新形势下人大宣传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人大宣传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把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着眼点和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尺度,为地方人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和宣传服务。
  把握人大宣传的规律,增强宣传的针对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人大宣传工作首先要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着力帮助人民群众认识到人大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准确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反映人大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人大在全社会的政治地位。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决定其他政治制度和我国国家制度的源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次,要坚持把握依法宣传的法制原则。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权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宣传讲法律、讲程序,一切工作必须依法办事,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随意而行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宣传,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能力。第三,要坚持把握维护民权的民本原则。宣传按照宪法、选举法等产生的各级人大代表,具有最广泛的人民代表性,能够充分地集中和反映民意,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宣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帮助人民群众维护并正确运用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第四,要坚持严格把关的组织原则。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全局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把握问题,准确把握新闻特点和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抓住人大宣传的重点,增强宣传的实效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认真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权、重大问题决定权、监督权和任免权这四项职能,特别是做好立法和监督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人大宣传工作也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工作展开。首先,人大是立法机关,是民主法制建设的一线,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是人大宣传的一项重点工作。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应当更加旗帜鲜明地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和引领、导向作用。因此宣传的切入点应该放在立法机关,如何通过加大立法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把以人大为主导、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立法机制,把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立法精神体现在立法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层面上,从而实现立法内容民主和方法民主的统一。要及早介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取舍得法、游刃有余,围绕法规的立项、调研、起草、审议、立法听证会、实施等不同阶段,反映立法工作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过程;抓住焦点问题,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对法规草案的分歧,草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关键条款的解读,审议意见尤其是有见地的不同意见等;必要时配合有关部门组织新闻媒体召开法律法规草案的讨论,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对即将颁布实施的法规进行宣传和普及,通过“解读”、“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把法规的背景、意义、重点、亮点告知受众,能起到深入人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宣传的重点可以放在人大在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如何完善监督的形式和程序,如何处理好监督、支持和促进的关系,如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本地区、本部门的中心工作以及改革发展过程中那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事项开展监督活动,如何准确把握集体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等问题。紧紧围绕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代表视察、调研等工作通过新闻报道、新闻发布、现场直播、专刊专题、设立网页等形式以及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通报会、社会大型宣传会以及会刊公报等,向社会公布监督过程和结果。
  善于策划和运筹,增强宣传的吸引力。策划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掌握并实施了新闻宣传的策划和运筹,才能提高驾驭舆论、应对媒体的能力,才能大大地提升宣传的吸引力。在新闻宣传策划过程中,要遵守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两大规律”,正确做好上级精神与群众感情的对接,两者对比若有偏差,便会走进“上级不满意”或是“媒体不欢迎”、“群众不接受”的误区,在宣传的效果上就很难实现“三者”的统一。只有协调好以上“三者”的关系,把握好新闻策划的目标、方案、实施、评估等关键环节,就能运用好媒体来实现人大宣传的目标。去年底,我们以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为契机,成功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其中包括在省党报专版上腾出一定的版面组织了六期的专题报道,与省电视台合作摄制了四档电视专题节目并在江苏新时空栏目中播出,在省美术馆举行了有300余件参展作品的书画摄影展,在人大刊物专辟的“纪念”专栏中共刊发领导专访、任务寻访、事件回顾、理论研究和征文选登等上百篇纪念文章,人大网上也及时登载了历史背景、专题介绍、图片资料及有关的纪念活动等。这个系列活动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堪称本届常委会换届以来一次成功策划的范例。
  争取支持和配合,增强宣传的感染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同时也对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落实:一是制定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机制,包括现场控制、初步表态、通稿组织、沟通媒体、滚动发布以及总结回顾等方面。二要建立健全与媒体的联系制度。坚持“请进来”,及时向媒体通报人大工作动态,提出宣传要求,组织负责人大采访的新闻记者参加各类会议、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活动,使其能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人大工作,从而借助媒体做好正面宣传;坚持“走出去”,虚心向媒体学习,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人大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新闻素养,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三是要建立人大宣传工作的激励机制。坚持做好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选及颁奖等工作,以评选工作为依托,及时总结人大宣传工作经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与媒体共建互动平台。经常与媒体开展思想、文化与业务上的交流,在协调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中,通过联席会议、通气会等形式实现换位思维,达成共识,集中力量,密切配合,共同肩负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增强忧患意职、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尤其是在组织媒体进行重大和深度报道时,尽可能为媒体提供较全面的新闻素材、良好的采编环境和必要的物资保障,以保证媒体尽其所能、以最佳状态参与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开放思维,驭之而不由之的应对方法,理解沟通的友善态度构成了赢得媒体支持的新内涵、新元素,只有在人大宣传工作中“善”字当头对待媒体,互相支持和配合,集聚媒体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和整体效应,就一定能打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新聞精品。
  
  责任编辑:戈尚达


作者 孙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