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才「最美风景」涵养「最优生态」

作者
作者
创新强大深入系统质量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引领发展的最美风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立足江都实际,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就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产才融合理念、松绑赋能方向,为人才「最美风景」涵养「最优生态」,为引领推动江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构筑识才兴才的最佳格局

党的领导,是人才工作的全部前提与基础,也是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的最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以「八个坚持」系统概括总结了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党管人才」。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构筑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扭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力量,汇聚带动强大的「流量」、「体量」与「音量」,推动人才工作扎实有效。我们坚持注重把党的领导牢牢放在人才工作的首位,创新实施「局长项目」和「镇长工程」,动员部门局长、重点园区负责人认领 42 项「局长工程」,13 个镇围绕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亿元以上企业引进等 4 项重点工作确定 13 个「镇长工程」,确立了党委牵头下的人才工作网格体系。

「镇镇通」聚「引才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组团式招引理念,加速校企合作,持续激发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的引才活力。注重把人才工作网格体系作用发挥作为党管人才的抓手,深入推进「镇镇通名校」,各镇对接 2—3 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在外乡贤建立 6 个高校人才招引工作站,启动「百所高校联百企、千名博士汇龙川」招引计划,着力汇聚一批一流人才、科技项目精准直达镇级。受益于区域引才体系的完善,各镇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9 个镇被分别评为省创新型、创业型乡镇,1 个镇入选省智能高压电气特色小镇。

「进球考」查「期末答卷」。加速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用好考核考评手段,不断加强人才工作绩效化水平。注重把考核评价作为党管人才的重要依托,把人才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进球、失球」认定情形,对「进球榜」项目加 15 分,奖励项目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1 个、参与人员每人奖励不超过 1 万元,「失球」情形则适当给予惩戒。得益于此,江都连续 4 年获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连续 3 年获批省双创团队。

坚持产才融合,构筑引才育才的最强磁场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业发展是人才发展至关重要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部署人才高地和集聚平台建设」。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着力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大三角」、宁镇扬一体化「小三角」融合发展机遇,为人才扎根江都提供最坚实的「承载平台」和「双创环境」,描绘产才共荣好风光。

筑实产才融合主战场。树牢「跳出人才抓人才,立足发展抓人才」的理念,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创新策源地」。注重把开发园区作为产才培育的交汇点,充分发挥产业园区集聚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和主阵地优势,聚焦省 13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市「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一产业一规划」,牵头出台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广智微芯、中科蓝海、稻源科技等一批人才创业企业注册落户,亚威机床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机器人专项,开发园区人才高地态势逐步显现。

赛出产才融合加速度。聚焦首位产业或主导产业,通过创新手段抢下真人才真项目,以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更深层次推进人才工作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效对接。注重把创业大赛作为产才培育的发力点,创新「赛 + 产 + 才」融合模式,连续四年举办「江都杯」创业大赛,借助法兰克福、上海、深圳、哈尔滨、杭州等名城影响力,举办线下分赛、线上邀请赛等,最后在江都举办总决赛,精准挖掘一批有技术绝活、匹配江都产业需求、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高成熟度」项目。

建优产才融合新载体。在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科创平台、研发平台上狠下功夫,加快形成多元要素对接、创新活力迸发的产才融合体系,产生更多「从 1 到 100」的应用创新。注重把载体建设作为产才培育的催化剂,12 万平米「星创天地」科技综合体、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科技人才载体建成并投入使用,蚂蚁链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华为联合运营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户运营,全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累计达 222 家,科技人才载体的数量与质量同步跃升,有力构成区域发展创新活力最强的「雁阵」。

坚持松绑赋能,构筑爱才惜才的最优生态

环境优则人才聚,生态好则人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通过牵动肌体的体制改革,以「都好办」的最优人才生态,让人才「都想来」、来了「都发光」,让江都真正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施展才华的沃土。

「i to I」促金融「扶得稳」。积极为人才松绑赋能,赋予科技创业人才更大的资源调度权,推动资金扶持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用武之地。注重用真金白银解决好人才创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把一个个创新创业的点子(idea)哺育成一家家上市公司(IPO)。设立 7500 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 亿元麒麟创投基金、10 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成立扬州麒麟梦想天使基金有限公司,领投人才企业 27 家、投资近 8000 万元。

「不见面」让人才「少跑腿」。打造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服务由「普适性」向「个性化」转变,切实以服务「火力值」增加人才黏性,不断提升归属感与向心力。注重靠真情实感解决好人才创业「后顾多」的问题,营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出台人才新政 16 条、科技创新 20 条、工业经济 28 条等,开发「智汇龙川」APP、龙川人才卡等人才工作数字化平台,建立健全即时感知、主动服务、智能管理等功能,「不见面」兑现 1600 余名紧缺基础人才、名校优生、进站博士等奖补资金 1.5 亿元,逐步绑定企业授信、消费贷款、机场贵宾通道、医疗保健等 20 余种增值服务。

「面对面」把新政「送上门」。创优高能级的服务平台,帮助解决人才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各类人才「闻策而来」「为策所动」,为打造长三角人才高原的「江都地标」不懈奋斗。注重以真心实意解决好人才创业「信息差」的问题,建立企业科技人才专员制度,改变「重引进轻交心」倾向,「面对面」服务人才和企业,解读政策讲深说透,解决难题现场办公,把人才政策送到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的手上,认真解决好落户、社保、购房、就医、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打通政策惠企惠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张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