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苏南模式: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推力

作者
全面创新提升构建研究
自2007年底苏南五市以市为单位率先全面达小康以后,苏南人民已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现代苏南模式”逐步形成并展现其风采,成为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的强大推力。现代苏南模式预示着现代发展模式在中国的诞生,因而对它的研究,不仅对于江苏,而且对于全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军,都具有前瞻陛和战略性的意义。
现代苏南模式:苏南发展模式与时俱进的转型与升华
苏南发展模式_的第一次转型与升华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苏南率先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创立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即改革推动型区域发展模式,促进苏南率先实现了总体小康。
苏南发展模式的第二次转型与升华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苏南模式演进为“新苏南模式”即开放拉动型区域发展模式,促进苏南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
苏南发展模式的再一次转型与升华启动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2007年,苏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成功实现,准备开启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冲刺的新征程。而攀登新目标需要寻求新的动力源泉,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于是新苏南模式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又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受阻,同时世界已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夜,这些既对新苏南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時也给苏南发展模式的第三次转型带来了机遇。到2010年前后,苏南发展模式再一次转型的路数已逐渐清晰。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江苏发展新阶段的紧迫任务和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无锡作为当年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这一次又要争做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苏州也提出在第三次经济转型中努力争当先行军和排头兵,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无论从国内外宏观层面的变化来看,还是从苏南推进基本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来看,苏南发展模式再一次转型已大势所趋,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呼之欲出。我们可以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之为“现代苏南模式”,它与苏南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相适应,是一种显著融入现代发展理念的创新驱动型区域发展模式。
现代苏南模式: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
现代苏南模式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标志,率先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目前苏南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并向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过渡,在苏南未来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将成为关键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将成为苏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由于新苏南模式多年的运作,开放拉动累积效应的充分显现,目前苏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短,甚至已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说明苏南已经具备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的实力。但苏南要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关键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
现代苏南模式还以构建和谐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新苏南为目标,率先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从而实现创新型经济与创新型社会的耦合发展。如果说创新型经济主要强调科技与经济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创新型社会则主要强调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精神,强调每个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型社会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形态。建设创新型社会,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社会,人才是关键,而教育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江苏是教育大省,苏南高校云集,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必将有利于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此外,苏南已在率先构筑较高的创新平台,必定有利于吸引和积聚大量创新型人才;苏南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实力雄厚,更有利于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社会还有赖于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现代苏南模式:有力推进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
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社会为核心的现代苏南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将嵌入苏南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推进苏南率先实现现代化。
一是有力推进“物质资本积累”向“知识资本积累”提升。发达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一般要占到资产总值的50%-70%,苏南地区要提高知识资本的积累,首先,应注重无形资产的积淀,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组织管理、营销技能和商誉等。其次,应注重人才优势的积聚。知识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广泛积聚和充分利用高素质人才,发挥各类专家、英才、大师、行家里手的优势,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最后,应注重知识资本产权制度的构建。企业中知识资本产权所有者一般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他们既是企业的产权主体,又是投资主体,应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利润,为此要构建和完善知识资本产权和物质资本产权平等联合的产权制度。
二是有力推进“工业立市”向“服务兴市”提升。苏南人均GDP已超过一万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门槛,加快实现“工业兴市”向“服务兴市”提升,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形态,已成为苏南发展之必然。苏南应充分利用江苏客观存在的三元梯度结构和长三角范围内的广阔空间,加快“退二进三”,将大量传统制造业向苏中、苏北以及其他地区转移,在保留和再建高科技含量及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把发展重点放在服务业上,促使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以此为苏中、苏北等地区的制造业提供功能完善的高水准服务,同时也使自身的产业结构获得大幅度的优化升级,使新的经济增长点得以快速培育,并促使层次较高的就业岗位大量增加。
三是有力推进“扩大开放”向“深化开放”提升。苏南从扩大开放向深化开放提升,首先应从利用和保持比较优势转向培育和增强竞争优势,着重提升自身的异质性核心技术,形成科学管理体制,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并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其次应迅速跟上全球产品内分工的潮流,寻求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手段,尤其是应抓住产品生产中的研发、服务环节,放大苏南服务外包的品牌效应,不断扬弃目前“世界加31)-”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向“世界办公室”的发展模式跃迁。再次,应从主要注重“引进来”转向在高层次“引进来”的同时大步“走出去”。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投资进行海外战略布局,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提升对外合作的层次。
四是有力推进“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提升。现代苏南模式从城乡统筹提升为城乡融合,将进一步推进苏南城乡的深度一体化。这种城乡融合将主要体现在苏南城乡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公共资源融为一体,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意味着无论是生活在城市中心,还是生活在郊外乡村的居民,都是过着一种近乎相同的现代化生活。公共资源融为一体意味着城乡全体居民都能共享包括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则意味着将逐步形成一种以城市田园化、城乡生态化为特征的“田园诗”般的现代绿色生产和生活环境。
五是有力推进“追求富裕”向“追求幸福”提升。现代苏南模式将“追求富裕”提升为“追求幸福”,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有力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当社会发展到人民群众不只是追求物质富裕而是开始追求幸福感受和精神需求的新的高度,加之必需的其他各种社会条件逐步形成并趋于成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加快变成现实。所以,现代苏南模式在发展目的上的升华,必将引起苏南社会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更为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其结果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更加充分的涌流,而且是加快实现人的现代化。
现代苏南模式作为一种在中国率先诞生的现代发展模式,必将在推动苏南迈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并且必将对其他地区发挥愈益显著的示范引领效应,为全国建设更高水平小康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出宝贵的历史性的贡献。
作者 周明生 蒋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