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作者
作者
全面创新技术构建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中国强。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加速演进,发展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稳住全国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优势也在县域。海安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一步突出产业基础地位,全力构建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四位一体」、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走好特色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工业立市,持续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海安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工业应税销售在江苏长江以北县级城市中率先突破 2000 亿元大关,拥有百亿级企业 3 家,成为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中列第 20 位。2021 年,工业经济贡献了海安 46.5% 的 GDP 和 70% 以上的投资、50% 以上的就业、40% 以上的税收,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走好工业立市之路,海安将坚持「主导产业聚优、传统产业提档、前瞻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倍增、大企业领航、智改数转、节能降碳四大行动,不断增强对优势领域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深化拓展航空、现代医药、核工业等新兴领域,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转型,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争创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展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企业上云、「5G+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现有 6 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 5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做优做精、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双名城。

兼顾城乡需求,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于大中城市服务业,县域服务业发展必须兼顾城市与农村的服务需求,走城乡差异发展之路,才能更好满足制造业生产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海安围绕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仓储物流、期货交割、科技研发、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有江苏唯一的省级专业物流园区;设有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库;成功打造运营成熟的保税物流中心、苏中首家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所;常态化开行海安—东盟方向中欧班列,并纳入国铁集团图定计划。为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海安将以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两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开展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领域。高度重视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培育「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动海安—东盟方向中欧班列提质增效,探索开行至老挝、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跨境班列线路,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强保税物流、期货交割、多式联运、跨境电商、大宗物资交易等功能平台,全力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精准招引一批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以人为主要要素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落户。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不断加强「河豚之乡、休闲海安」品牌建设,打造华东特色旅游度假区、长三角知名生态休闲城市和苏中旅游集散地。

推进乡村振兴,展现「新鱼米之乡」时代风貌。海安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微改革」为抓手,从制度层面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变化,创新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薪酬和退休保障,让职业农民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吸引更多年轻人、大学生回乡从事农业,让村干部、农民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主动适应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结构的变化,成立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打通基层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聚焦蚕桑主导产业,采取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等措施,保障蚕农收入的同时调动生产积极性。引导相关企业进军蚕丝蛋白生物医疗器械,带动周边蚕桑企业创建新的蚕丝产业链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安将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农地「非粮化」。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五大产业品牌化、优质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合作农场、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发挥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作用,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多元化发展,将传统农业产业拓宽延伸到环保、医疗、保健等全系列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农业,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农业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在上海布局设立公共仓,放大「寻味海安」「中洋鱼天下」等品牌效应,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不断增强海安农产品竞争力。

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一支过硬的建筑铁军。作为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海安现有建筑企业 637 家。2021 年克服疫情冲击影响,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 1901 亿元,入库税收 17.2 亿元,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品牌产业。着眼打造一支过硬的建筑铁军,海安将进一步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建筑强市。鼓励支持建筑业跨界发展,推动建筑业和实体经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绿色建筑 +」工程,加强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拓展建筑业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主动进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参与市政工程、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筑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科技型建筑高企梯队。充分发挥建筑业服务中心、供应链金融试点作用,统筹推进供应链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并探索将建筑业供应链金融推广复制到纺织、农业等其他优势产业,做强平台辐射力和影响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

发挥区位优势,推进跨江融合实现全面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已经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场域和动力源泉。中办、国办《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该《意见》的出台对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城市周边县城加快发展的政策风口。海安东临黄海、南望长江,与上海地缘相近、通勤便捷,随着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投入使用,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的正式运营,特别是上港集团 ICT 海安项目落户运营、保供上海专列的开行,海安已成上海大都市圈的最佳节点之一。海安将借势而为,主动对接服务上海,充分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人才荟萃的创新优势、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承接上海在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的疏解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加速合作园区发展,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农副产品供应,高层次、全方位、宽领域融入上海建设发展,加快推进跨江融合,促进海安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赵文韬


作者 于立忠